宿九仙山

風流王謝古仙真〔1〕,一去空山五百春〔2〕。

玉室金堂餘漢士〔3〕,桃花流水失秦人〔4〕。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湧冰輪〔5〕。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作者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蘇軾詩集》引宋人注,九仙山在臨安縣西十二裏,山有無量院,東晉葛洪、許邁煉丹之地。作者所宿者乃無量院。

首二句敘九仙本身,而以王、謝為代表。王、謝為出色的政治家,政事之暇,遊賞九仙山這樣的勝跡,其風度遠高出世人,為當時和後世所景慕。稱作仙人,乃由於此。然王、謝去後,再無高人至此,作者不禁惋惜山的寂寥和冷清。三四句敘尋訪九仙遺跡。其結果除去幾尊九仙塑像以外,別無它物,不免有失落之感。這兩句就九仙本事及九仙山風物點化,對仗工穩,語句優美,自然高妙。

隨著這個思路,作者似乎應該著眼於讚頌九仙,進而步他們的後塵入九仙山學道,但他沒有那樣做。後四句,作者放下九仙。在作者的心目中,九仙並沒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者直抒胸臆,滿懷深情地寫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並熱情頌讚九仙山的自然奇觀。一種不羈之氣,躍然紙上。令一般作家不可企及。清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在《唐宋詩醇》中說此四句“磊砢妥帖”,清代評論家方東樹《昭昧詹言》說此四句“兀傲奇橫”,大約是這個意思。

【注釋】

〔1〕“風流”句:《南史·王儉傳》:“(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蓋自況也。”王儉(452—489),南齊時宰相。謝安(320一385),東晉名相。六朝時,王、謝世為望族,一般以王導(276—39,東晉名相)、謝安為代表。王儉所說的江左,包括東晉、宋(後來還包括梁陳)。以都城建康在江之左,故稱。風流,風度超逸。真,亦為仙之意。〔2〕去:謂王、謝等人離開九仙山。五百春:舉成數。王導、謝安、王儉距作者寫此詩時,分別為七百多年、六百多年、五百多年。〔3〕玉室金堂:出《晉書·許邁傳》。傳謂邁為丹陽人,入臨安西山,有在那裏住下來的打算;他給友人王羲之之書雲:“自山陰(今浙江紹興)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金堂玉室在此處謂華美的道觀。餘漢士:謂無量院內尚豎立著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塑像。左元放為漢末人,以他為代表,故稱漢士。〔4〕秦人:出陶潛《桃花源記》。記渭武陵人得桃花源,遇居民“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故雲秦人。此謂左元放、許邁等得道之士。〔5〕冰輪:月亮。客:作者自謂。

陌上花並引

遊九仙山,聞裏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1〕,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2〕,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淒然,而其詞鄙野〔3〕,為易之雲〔4〕。

其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5〕。

遺民幾度垂垂老〔6〕,遊女長歌緩緩歸〔7〕。

其二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軿來〔8〕。

若為留得堂堂去〔9〕,且更從教緩緩回〔10〕。

其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11〕,身後風流陌上花〔12〕。

已作遲遲君去魯〔13〕,猶教緩緩妾還家。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八月。作者這時因公務在臨安做了短時間的逗留,作此三詩。、

此《陌上花》三詩,是對民歌歌詞的改編。作者在詩引中說明了來由。原來,這《陌上花》當吳越王和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是為讚頌吳越王和他的妃子之間的愛情;他們死後,則是懷念他們,百年不衰。由此可以想見,吳越王有德於民,其妃有惠於民,這是很令人感動的。詩引裏援引了吳越王給他妃子的信中兩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封信是此三詩的基調,值得反反複複吟詠、體會。從信中可以知道吳越王和妃子做過約定,每逢陌上花開就回來,現在陌上花又開了,提醒她一下。說“緩緩歸”而不說“即歸”,充分表現了吳越王對妃子的尊重,同時包含了他的殷切希望,表現了他們之間愛情的深厚;還表現了妃子對臨安的一片深情,她實在有點戀戀不舍。難怪清初文學家王士稹說“二語豔稱千古”(《漁洋詩話》)。文字的妙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吳越王的信,傳自父老,經過了蘇軾的加工,才能這樣感動人。

民歌多采用興的手法,“陌上花開蝴蝶飛”就是如此,從大好的自然景物引入。用“垂垂”、“堂堂”、特別是“緩緩”等疊字,節奏舒緩從容,把鬱結在心中的深厚情意慢慢表達出來。從“遊女長歌”來看,年輕女子一邊走,一邊唱,當有舞相伴,十分優美。蘇軾的學生晁補之這時也在杭州,也和了八首。王士稹說蘇軾和晁補之詩都是絕唱,紀昀說此詩第一首“含思宛轉”。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