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乃詠物詩,清弘曆《唐宋詩醇》謂“賦物得此,神力罕匹”。紀昀評謂“句句奇矯”。

【注釋】

〔1〕“翻翻”句:寫水車動的情狀。水車動時,像銜著尾巴的烏鴉。烏鴉不停地飛,不停地翻動,一隻接一隻,聯在一起。以此形容水車的轉動不絕。〔2〕“犖犖”句:寫水車靜止狀態下的情狀。蛇蛻去了皮,隻剩下骨頭,比喻水車停止時就像蛇的骨架。《蘇軾詩集》引宋人注:“江淮間人,目(稱)水車為龍骨車。”犖犖確確:體大而堅硬的樣子。〔3〕疇:已耕的田地,此指稻田。此句寫水車把水排灌到稻田的情狀。水排灌到稻田以後,分流到稻田的各個地方,在翠綠的禾苗中不停地流動,禾苗此起彼伏,形成波浪,水由東到西,由此到彼,好像在雲中走陣。〔4〕“刺水”句:謂稻田得到水後禾苗旺盛地長著。刺水:刺著水。水流到稻田,不用很深。綠針抽稻芽:大約是說吐穗。〔5〕洞庭:指太湖中的洞庭山。無錫臨太湖。欲飛沙:沙要飛起,但還沒有飛起。這是寫天旱,因為旱久,地麵的水蒸氣都被太陽光吸收了,一起風就塵沙滿天。〔6〕鼉(tuó):俗稱豬婆龍,脊椎類爬蟲動物,相傳天旱時在窟中嗚叫,聲如擊鼓。宋陸佃《埤雅·釋魚》引晉人《博物記》謂鼉宵鳴,“今江淮之間謂鼉鳴為鼉鼓”。打衙:擊鼓。蘇軾的晚輩詩人張耒《縣齋》:“暗樹五更雞報曉,晚庭三疊鼓催衙。”擊鼓原是為催衙門的人準備把今天的公事告一段落。此處是說旱勢很重。〔7〕阿香:《蘇軾詩集》引宋人注:“《搜神後記》:晉永和中,義興人姓周,出都。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望見周過,周便求寄宿。向一更,聞外有小兒喚阿香雲:‘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行。夜,遂大雷雨。向曉,周看宿處,止見一新塚。”阿香事出此。則阿香實乃一女鬼。此句與上句(第七句)是說老天爺難道沒有見到老翁在哭泣,應該刻不容緩地施雷雨,以急救老百姓於苦難之中(參清人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彙鈔》卷4)。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初驚鶴瘦不可識〔1〕,旋覺雲歸無處尋〔2〕。

三過門間老病死〔3〕,一彈指頃去來今〔4〕。

存亡慣見渾無淚〔5〕,鄉井難忘尚有心〔6〕。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7〕。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七年(1074)。永樂,在秀州(今浙江嘉興)西北十五裏。文長老乃蜀僧文及,秀州報本禪院住持。

這首詩是對文長老的挽詞。首二句讀之有飄忽無定的感覺,正顯出悼念僧人不同於悼念世俗人。作者似乎在悼念他,又似乎不在,因為他在到處尋找,不過沒有找到。妙處就在有意無間之間。

清代評論家查慎行在他的《初白庵詩評》中說此詩三四句是“天然絕對”。自自然然,沒有一點人工雕琢痕跡,正顯出作者的學富筆靈。二句皆談佛理,融作者妙悟於其中,其下句尤耐人尋味。

五六句一轉工巧而入於頓挫。“渾無淚”,並非無淚,乃以淚源已竭,無可再流。因為近些年來,親朋故舊辭世的太多了。這種無淚比有淚更為沉重。文長老雖為僧人,然亦難免有俗情。這兩句重在俗情。文長老與作者同鄉,二人鄉井難忘,他的逝去,作者更感到沉痛,讀來更令人感動。

末二句引僧人與儒生的典故,十分貼切。圓澤比文長老,李源則自況。作者仰慕文長老高尚道行,欲續前緣於未盡,言有盡而情意無窮。清人趙克宜謂此詩“意沉著而語流美,七律佳境”(《角山樓蘇詩評注彙鈔》卷4)。

【注釋】

〔1〕初驚鶴瘦:回憶上年(熙寧六年)見到文長老的情況。作者當時寫了《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臥病退院》(見《蘇軾詩集》卷11)的詩。文長老病中很瘦,說“鶴”,很切合他作為僧人的身份。唐末五代,詩僧貫休嚐說自己是“閑雲孤鶴”(亦有作“閑雲野鶴”者),願到哪裏就到哪裏。見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30引《古今詩話》。因為僧人所居,原無一定的住處。再有,鶴本來就瘦,用“鶴”更切題。人們提到鶴時,往往加一個“仙”字,聯想到駕鶴飄然遠舉。這裏用“鶴”,還表示文長老與凡僧不同,有尊重之意。〔2〕雲:謂文長老,參上條注釋。雲歸:文長老已病逝。〔3〕“三過”句:作者於熙寧五年,曾到報本禪院拜訪文長老,有《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詩(見《蘇軾詩集》卷8)。六年再訪詩,注釋〔1〕已提及。連這次共三次。初過時已老,再過時又病,三過時卻已死去。佛教把生、老、病、死作為四苦,見《大乘義章》。此句用了佛典。〔4〕一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極短。《翻譯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又雲:“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刹那。”又雲:“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去來今:指三世。佛教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前生、今生、來生)為三世。見《大寶積經》卷94。此句與上句言文長老病變之速。從作者說,感慨世事無常。從文長老說,似有解脫之意。〔5〕渾:全。〔6〕鄉井:家鄉。作者與文長老同為蜀人,故雲。〔7〕“欲向”二句:《蘇軾文集》卷13《僧圓澤傳》(文末原注:此出(唐)袁郊所作《甘澤謠》)載:圓澤,洛陽惠林寺僧。宦家子李源,亦居寺中。源與圓澤遊於外,途中圓澤卒。臨終前,圓澤約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相見。後十三年,李源按期赴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此牧童即圓澤。結句暗示希望和文長老來世再見。

雪後書北台壁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