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既敘事,又抒情,無可排遣,還是振作不起來。第四句既寫物又寫景,用一個“亦”字,上下熔成一片;句中的“黃蜂”,乃是比自己。這種對仗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第五句描寫景物,第六句卻又直接抒發個人情懷,入於禪,似乎忘卻作詩,情緒變,對仗的方式也變。曲折有致,跌宕多姿。元方回《瀛奎律髓》卷26、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卷34對中二聯都予以很高評價。
作者很多僧人友人習佛教禪宗,作者對禪學有很深研究,現在要讀《法界觀》,想從華嚴宗理論中,進一步全麵探討佛經所揭示的人生真諦。這是因為,作者其時處於鬱悶之中,很多新法與己意不合,然又不得不執行,自己的一些想法又不被朝廷采納,故要從佛經中找慰藉。這樣說來,此詩第二句“欲將”雲雲,隻不過是一時之興。
【注釋】
〔1〕可得追:可追得到嗎?能追得到嗎?反問,意為不可追;然較之直言不可追力量強。〔2〕絆:套去馬腳的繩,此謂約束,留住。餘暉:剩下來的時光。〔3〕闌:殘盡。酒闌:酒喝完了。〔4〕“芍藥”句:作者自注:“病過此二物。”意謂因為生病,沒有看到芍藥、櫻桃的開花。〔5〕鬢絲:鬢邊白絲,指年已漸大。禪榻:坐禪之床;作者其時已習佛教禪家之功。忘機:忘卻機巧權變之心。〔6〕《法界觀》:即《華嚴法界觀》、《法界觀門》,唐杜順著,全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為佛教華嚴宗重要著作之一。後清涼澄觀禪師又著《華嚴法界玄鏡》,二卷,對杜著加以闡釋。〔7〕“一洗”句:杜甫《送韓十四江省覲》一詩有“歎息人間萬事非”句,末句由此化出。此句末有自注:“來書雲,近看此書。餘未嚐見也。”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
湖橋
朱欄畫柱照湖明,白葛烏紗曳履行〔1〕。
橋下龜魚晚無數,識君拄杖過橋聲〔2〕。
橫湖〔3〕
貪看翠蓋擁紅妝〔4〕,不覺湖邊一夜霜。
卷卻天機雲錦段〔5〕,從教匹練寫秋光〔6〕。
霜筠亭〔7〕
解籜新篁不自持〔8〕,嬋娟已有歲寒姿〔9〕。
要看凜凜霜前意〔10〕,須待秋風粉落時〔11〕。
南園〔12〕
不種天桃與綠楊〔13〕,使君應欲候農桑〔14〕。
春畦雨過羅紈膩〔15〕,夏壟風來餅餌香〔16〕。
【題解】
此組詩作於熙寧九年(1076)三月初。文與可,名同,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人。仁宗皇佑元年(1049)進士。北宋畫家,文學家。熙寧八年知洋州(治所在今陝西洋縣),作《洋州守居園池三十首》寄作者,作者為和詩。洋川即洋州。文同詩為五言絕句,作者和詩為七言絕句。所謂和,或次韻,或和其意,或因題而隨意發揮。和的範圍廣。次韻詩,每句字數一定要一樣,韻腳的字一定要一樣(以此三十詩第一首《湖橋》為例,“明”、“行”、“聲”即為韻腳),範圍小。這裏所說的和詩,實際是答詩;也是寄題,因為蘇軾沒有到過洋州。寄題必須合理地想象到文同在守居園池中的活動,必須創造出美妙生動的藝術境界,激起對方感情上的共鳴,對對方的活動表示讚美。
先說《湖橋》。第一句著重寫橋。朱欄畫柱為何能“照”?以新油漆、彩繪,能發出光彩;朱欄畫柱倒映水中與水麵之朱欄畫柱相映生輝,湖麵為之鮮明。可見“照”之妙。次句寫園池主人行橋上。自其舉止著裝,知乃公餘過此。後二句寫湖中龜魚聞主人之聲而出,知主人之樂;主人為龜魚創造良好生存環境,亦欲龜魚自得其樂。作者熱情讚美主人與龜魚之和諧相處,主人的曠懷可知。作者落筆高雅。
次說《橫湖》。首二句寫湖邊觀賞荷花。荷葉環繞荷花,隨處可見。用“翠”、“紅”一點綴,便色彩鮮明。“擁”,極傳神。荷葉甘心護衛荷花,荷花在荷葉叢中,永遠保持高潔。文同原詩有“天機織雲錦”之句。他把映在水中的荷花看成天空中美麗的雲霞,而此雲霞乃織女精巧的織成品,很富想象力。後二句寫作者就文詩生發,拈出“段”,成為“天機雲錦段”。於是,“天機雲錦”就成為一段段、綿延不盡的長卷,境界更擴大。拈出“卷卻”,要把這雲錦一段段卷起來。卷起雲錦,湖麵成了一匹長長的白絹,暫時恢複了平靜。白絹不斷倒映天上和水中的景象;白絹為園池主人和作者提供了描繪秋天美好的畫麵,讓人們盡情享受。用筆之妙,令人欽服。
三談《霜筠亭》。首句寫新篁形態。新篁剛剛脫了筍殼,失去了保護,不免有幾分柔弱。次句以“嬋娟”指代新篁,與“不自持”有所不同。它已經顯示出戰勝嚴寒的內在素質,作者的觀察由外在到了內在。第三句點“霜”,時間在推移。拈出“凜凜”,意味著力量和信心,但能否戰勝嚴霜,還“要看”,要檢驗。如何檢驗?即末句所雲“粉落”。粉落了,新篁堅挺,成為大竹,就不怕嚴霜施威。但這要等到秋風陣陣襲人以後。如粉不落,就沒經住考驗。這是一首哲理詩。自竹之成長,可以領悟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隻有經住自然界或社會的考驗,才能得到發展,否則就會被淘汰。寓意深刻、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