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情景交融,聲調流美。不使事,直寫,讀來新穎。
【注釋】
〔1〕餘春:剩下來的春天,即晚春。此句之意為,晚春的一個夜晚,隨風飄落的杏花,飛落在竹簾之上,把剩下來不多的春天給驅散了。〔2〕幽人:幽閑雅靜的人。〔3〕炯(jiǒng):光明的樣子。炯如流水:謂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蘋:似水月光穿過杏花之後,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浸在流水中的青蘋一般。青蘋:水萍,其大者叫蘋。蘋生淺水中,葉有長柄,柄端四葉成田字形。涵:沉浸,涵泳。〔4〕長條落香雪:皆指花。杜甫《遣興》有“狂風挽斷最長條”之句,白居易《晚春》有“百花落如雪”之句。此句與上句化用了杜甫與白居易的詩意,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美酒置於花間,酒香更顯濃鬱。〔5〕山城:徐州。山城言偏僻,作者身為知州,有謙遜之意。〔6〕洞簫:古代的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為排簫。排簫以蠟蜜封底,無蠟蜜封底者為洞簫。今稱單管直吹,正麵五孔,背麵一孔者為洞簫。〔7〕明朝”二句:意為滿樹杏花經惡風一吹,便隻剩綠葉下點點殘紅,在地麵上棲息。
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肩輿任所適〔1〕,遇勝輒流連〔2〕。
焚香引幽步〔3〕,酌茗開淨筵〔4〕。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5〕,草木自蒼然〔6〕。
忽登最高塔〔7〕,眼界窮大千〔8〕。
卞峰照城郭〔9〕,震澤浮雲天〔10〕。
深沉既可喜〔11〕,曠蕩亦所便〔12〕。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13〕。
歸來記所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14〕,孤燈同夜禪〔15〕。
【題解】
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抵湖州任知州,五月作此詩。
此詩寫端午一日遊。“遇勝輒留連”乃此遊特點。所遊為“諸寺”,三、四句不點寺,亦知為寺。五至八句,紀昀評作者之詩謂為“神來”。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得天然、自然之趣,沒有一絲一毫的人工雕琢。作者說“非至吳越,不見此景”,足見藝術上卓越的表現力與創造力,不能脫離實踐。
五至八句寫寺中幽靜、安恬景象。第九句寫登飛英塔,筆鋒一轉。第十一、第十二兩句,一山一水,氣象開闊。《蘇軾詩集》卷24《同王勝之遊蔣山》,有“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夫”之句,得王安石盛讚(見宋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此二句可與比美。
第十三、第十四兩句由景入議。“深沉”謂四至八句,“曠蕩”謂第十一、十二兩句,景之特色不同,感受亦不同,皆所喜愛。第十五、十六句點出“晚”,最後四句寫夜宿寺中。墟裏生煙,孤燈夜禪,皆為一日遊之組成部分。
此詩按時問順序寫,平平常常之中,兩出奇峰,或則幽靜,或則開闊,詳略各盡其致,各臻其妙。
【注釋】
〔1〕肩輿: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晉、六朝時盛行肩輿,其製為二長竿,中設軟椅以坐人。今旅遊勝地爬山,猶有之。任所適:無目的,隨抬輿的人抬到哪裏是哪裏。〔2〕流連:依戀不舍。勝:名勝。〔3〕引幽步:由人帶引著,步行探訪那些幽靜、幽深而風景優美之地。幽:幽靜,幽深。〔4〕茗:茶。淨筵:素齋。〔5〕盆山:四麵環山,如坐盆中。〔6〕“草木”句:意為草木自然成長,鬱鬱蔥蔥一片。此句及上三句,《蘇軾文集》卷68《自記吳興詩》:“仆遊吳興,有《遊飛英寺》詩雲(引此四句),非至吳興,不見此景也。”〔7〕最高塔:飛英寺在湖州府署北,寺中有飛英塔,唐末所建。忽:原無目的,聽說好就去攀登。〔8〕大千:佛家語,指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佛教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9〕卞峰:即卞山,又稱弁山,其形嵯峨,略如弁(帽子)狀,在浙江吳興縣西北。照城郭:謂在飛英塔上,遠遠望去,卞峰的峰影山色,照映於湖州城郭。〔10〕震澤:太湖。浮雲天:謂煙波浩渺的太湖,看不到邊,浮在雲天之際。〔11〕深沉:謂“微雨”、“小窗”。微雨、小窗,值得細細品味。〔12〕曠蕩:謂“卞峰”、“震澤”。卞山、太湖,令人心曠神怡。〔13〕墟落:陶潛《歸園田居》:“依依墟裏煙。”墟裏謂村落。〔14〕道人:謂釋道潛(參寥)。時與秦觀同在湖州。秦觀《淮海集》有《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賦得深字》詩。〔15〕“孤燈”句:意謂與道潛於飛英寺孤燈之下,同參佛家禪理。道潛習佛家禪宗之理,作者亦深通禪理。此孤燈謂佛前的長明燈,同夜禪的實際意思是陪伴著打坐的道潛,釋家夜晚要打坐。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