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春來幽穀水潺潺〔1〕,的梅花草棘間〔2〕。

一夜東風吹石裂〔3〕,半隨飛雪度關山〔4〕。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5〕,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6〕。

【題解】

元豐三年(1080)正月,蘇軾赴黃州貶所途中,過麻城縣東春風嶺,作此詩。《蘇軾詩集》卷38《十一月二十六日鬆風亭下梅花盛開》“昔年”句自注:“予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有兩絕句。”即此詩。

其一首兩句,於山行幽穀潺潺之中,引出梅花。此梅花生長於草棘間,特別令人注目。上引《十一月二十六日》詩,有“春風嶺上淮南村(麻城屬淮南西路,故雲)”之句。大約為了梅花之故,蘇軾在村上住宿。一夜東風之後,於是出現了末句所描繪的梅花像雪片一樣隨風飛落伴著行人度關山令人斷魂(《蘇軾詩集》卷21《正月二十日》詩有“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之句)的景象。這是極為難得的奇麗詩境,詩人捕捉到了。這個詩境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致後來兩次提起(以上已言及)。

此詩題作《梅花》,初不專為梅花。其二即如此。

其二一變前篇之情調。讀其一,並沒有感到貶謫意,其二則很明顯。首句“把酒慰深幽”,因為有抑鬱在。次句點出“無聊”、“愁”,因為“飛雪度關山”的奇麗境界已在行程中消失。“落”承上首,生出一番新意自然引出下二句。相伴者雖非關山,然有瓣瓣梅花落入的清溪三百曲,一個“幸”字,情調又稍稍回轉。短篇亦有跌宕。

【注釋】

〔1〕幽穀:幽靜的山穀。潺潺(chán):流水聲。〔2〕的:鮮明的樣子。〔3〕吹石裂:誇張的說法,言風大。〔4〕度:過。關山:《蘇軾詩集》引宋人注謂為“所往黃州之路”。蓋謂在山中行進,山中多關,地誌書謂麻城縣即有虎頭、黃土、木陵、白沙、大城等五關。〔5〕深幽,深沉的幽靜,就是寂寞。〔6〕“不辭”句:此句與上句,承第二句“落”字。意謂梅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送作者至黃州。紀昀評此詩,謂“從落字生情,奇幻”。曲:溪流彎彎曲曲。

五禽言並敘

梅聖俞嚐作《四禽言》〔1〕。餘謫黃州,寓居定惠院,繞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2〕。春夏之交,鳴鳥百族〔3〕,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聖俞體作《五禽言》。

其二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邊布穀兒〔4〕,勸我脫破褲。

不辭脫褲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5〕。

【題解】

此組詩作於元豐三年(1080)。題材來自民間,用了不少民間俗語,比較接近農民,每句自二字至十二字不等,句式參差有變化。實際是歌謠,乃樂府的一種變體。共五首,今錄“其二”一首。

詩首句雲下雨,次句雲渡溪,其意在迅速扣題。三、四句即扣題。此詩乃敘事詩,“我”為事之主體人物。“我”來到了西溪邊準備渡溪,布穀鳥叫了起來,勸他脫卻破褲渡溪。但他卻猶疑起來了,“不辭”二句似乎是“我”自言自語,似乎是“我”回答布穀鳥。似乎是作者代我說話。他為什麼猶疑呢?是因為溪水太冷嗎?不是,“我”不怕,就是有點冷,也不算什麼。那麼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交不上租或不能按時交租,兩腿遭到了官府或豪紳的毒打,雖然那是前兩年的事情,但疤痕猶在,別人看見,總是不光彩,自己心裏也不好受。於是回到了第二句,不渡,因為不可渡。揭露農民受苦現實,極為深刻。詩中農民善良的形象,令人不能忘卻。此詩是一首現實主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