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觸景生情。作者遠離家鄉,適逢寒食,未免動思鄉之情。然而作者很快回到現實。有新茶,何不細品?有如此美好春景,何不飲酒賦詩,以不辜負此大好春光。超然於物之外,還有什麼事不能解脫。照應了上片,也照應了詞題。
此詞采用白描手法,“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為寫景名句。濟南大明湖名聯“一城山色半城湖”,即脫胎於此。又有人據此詞及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集得絕妙的茶聯雲:“欲把西湖比西子;且將新火試新茶。”杭州茶肆曾用之。
【注釋】
〔1〕春未老:時為寒食,春已老。正因為已老而言未老,方顯得新。〔2〕壕:城壕,即護城河。〔3〕煙雨:很細很細的雨,如煙霧一般。暗,迷迷濛濛(非暗淡之意)。千家:謂千家萬戶,乃就整個州城講。〔4〕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唐宋時寒食禁火三日。〔5〕谘嗟:感歎聲。〔6〕故國:故鄉。〔7〕新火:唐宋習俗,寒食節後再舉火,謂之新火,又叫改火。新茶:《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46引《學林新編》:“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此處新茶謂火前茶。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1〕。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風歸去〔3〕,又恐瓊樓玉宇〔4〕,高處不勝寒〔5〕。起舞弄清影〔6〕,何似在人間〔7〕。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8〕。不應有恨〔9〕,何事長向別時圓〔1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11〕。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12〕。
【題解】
此詞作於熙寧九年(1076)丙辰。
作者於熙寧四年秋,離開汴京,赴杭州通判任,七年秋離杭州赴密州知州新任。至此輾轉外郡已五年。作者很多政治革新的主張,不能實現,雖說可托事以諷,但終究不能暢所欲言,心常鬱鬱。加以弟轍在齊州,亦有五年未見。乃與賓客賞月抒懷,賦此詞。
上片由空天賞月引出奇思遐想。首用李白句,稍易以直接發問句式,奇崛異常。以其時月未出,故有此問。以下因問月而欲問天,進而欲超脫到天上,欲升仙入月宮,以天上、月宮高處寒難耐,不能適應,陷入矛盾之中。複以人間與天上、月宮相較,以為人間自有樂趣,終依戀於塵世,定位於人間。奇思妙想,層出不絕,然終究是現實的反映。宋神宗讀此詞,讀到“高處不勝寒”,以為“蘇軾終是愛君”,便是明證。
下片月出。首寫月影的移動。接著以明月“長向別時圓”為恨,複發古人未發的大議論。人不能長聚,月不能長圓,自古以來皆如此。以此自解、自慰,波瀾迭起,感慨沉重。事既如此,遂以平安、幸福、安康祝弟轍,並以自慰,共勉。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愈轉愈曲,愈曲愈深。詩情畫意的境界,憑借富於哲理的語言,滲透出浪漫主義的豪情。
此詞享有盛譽,代表了蘇軾詞清空奇逸,曠達豪放的風格。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以為中秋詞自此詞出,“餘詞盡廢”。明楊慎《草堂詩餘》以為“古今絕唱”。清陳世焜《雲韶集》以為“落筆高超,飄飄有淩雲之氣”。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以為“格高千古”。
【注釋】
〔1〕“明月”二句: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此乃首二句出處。把酒,拿起酒杯來。〔2〕不知”二句:天上宮闕,指月宮。韋瓘《周秦行紀》托名牛僧孺在漢文帝母薄太後廟賦詩:“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寫仙境遐思。呂岩《憶江南》:“不知今夕是何年,海水又桑田。”寫世事巨變。唐戴叔倫《二靈寺守歲》:“不知今夕是何年。”寫新年守歲。這裏蘇軾襲用前人詩句,表達遊仙與離思慨歎人世滄桑。〔3〕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列子》卷上《黃帝》:列子乘風而歸,“竟不知風乘我耶?我乘風乎?”〔4〕瓊樓玉宇:指月宮。晉王嘉《拾遺記》:瞿乾佑與弟子在江邊賞月,有人問月中何所有,瞿讓弟子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月中“瓊樓玉宇爛然”。瓊,好玉。瓊樓,用好玉作的樓。玉字,用玉作的屋字。〔5〕不勝寒:寒冷難以忍受。傅斡《注坡詞》引《明皇雜錄》:“八月十五夜,葉靜能邀上(謂唐明皇)遊月宮,將行,請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宮,寒凜特異,上不能禁,靜能出丹二粒,進上,服之乃止。”〔6〕起舞弄清影: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此句所本。〔7〕何似在人間:意謂怎麼比得上人間自由自在呢。〔8〕轉、低:皆指月光移動。朱閣:紅色華美的樓閣。綺戶:雕飾華美的門窗。無眠:詞小序雲“歡飲達旦”,無眠當指自己及賓客們。〔9〕不應有恨:此句既謂月,又謂人。〔10〕“何事”句:此句謂:今夜中秋月圓,作者想到,再過三四個月,自己就要離開密州,他不明白,是什麼事情使得月兒老是在人們告別的時候圓,月兒老是這樣作。言外之意,月兒為什麼在不分別的時候也圓,為什麼不長圓。〔11〕此事:既謂人生,又謂月。〔12〕嬋娟:美女。蘇軾《霜筠亭》:“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此“嬋娟”乃以美女的身材比喻成長中的令人喜愛的小竹。此句的“嬋娟”乃比喻月亮的光輝。傳說中月宮住著美女嫦娥,嫦娥即嬋娟。唐許渾《懷江南同誌》:“唯應洞庭月,萬裏共嬋娟。”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