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忙鶯懶花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此三句一作“輕飛點畫青林,誰道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先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沾輕粉,魚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題解】

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

粢,《宋史》有傳,時為湖北提點刑獄。《蘇軾文集》卷55與粢第一簡:“《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以下雲次韻。《柳花》詞即此《楊花》詞。詞為粢之名作,軾語非溢美。

首句“似花還似非花”,乃此詞主旨。此為詠物詞,“似花”者謂物之形,“似非花”謂物之神。所謂“神”,乃賦與物以人之思想感情,即“人”化。遺形取神,為詠物詞之最高境界。讀其詞,忘其為詠物,而直覺為詠人,物人一體。

上片首五句,寫楊花形態:隨意飄墜,無人憐惜,頗似無情,實有愁思。強調“惜”而呼應“墜”。“縈損”三句寫楊花神情:溫柔嬌美。如美女之柔腸被離思折磨,似多情的嬌眼受失眠困擾。忽飛忽墜,開閉無常。全用擬人化手法。“夢隨”三句攝楊花魂魄,取意於唐人金昌緒的《春怨》,寓傷感於飄逸,惜楊花的時起時住,乍去還回。將上麵的“無情有思”的“有思”坐實。下片寫飄散的楊花的淒涼結局。“不恨”六句,惜楊花經雨化為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是曆來傳誦的名句,仍在惜楊花的沾泥落水。末句“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已物人一體,畫龍點睛,提醒全篇。

此詞構思奇妙,文筆空靈,幽怨纏綿,多警句,富於哲理,曆代享盛譽。宋張炎《詞源》謂此詞起句章粢“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後片愈出愈奇,直是壓倒今古”。明楊慎《草堂詩餘》謂:“質夫詞,工手;坡老詞,仙手。”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謂此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詞“原唱而似和韻”,以才不可強。又謂:“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

【注釋】

〔1〕“似花”句:參解題。〔2〕無人惜”句:此句謂無人愛惜楊花,任使其隨風飄墜。從:任;教:使。〔3〕拋家:謂隨風飄蕩。傍路:飄在路邊停下來。〔4〕無情有思:拋,似無情;傍,卻有思。有思亦可作有情理解。〔5〕縈損柔腸:此句謂楊花的溫柔。〔6〕困酣嬌眼:此句謂楊花的嬌美。〔7〕“夢隨風萬裏”四句:取材於唐金昌緒(一作蓋嘉運)《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寫少婦想念出征的丈夫,此用其意(由楊花的隨風飄蕩而聯想起)。至此,楊花已不是“無情有思”,而是“有情有思”,“拋家”的也有情。〔8〕“不恨”三句:難綴:難以收拾。“此花飛盡”,乃楊花一花之事。“落紅難綴”,則是春天各種花共同的事。杜甫《曲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作者暗用其意。這裏寫了看花的人,並把楊花人化。意為,整個春天即將過去,而所思之人尚未歸來,思念之切可知。〔9〕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宋陸佃《埤雅》亦持此說,實則有誤。“曉來雨過”三句謂一場雨過以後,楊花被雨衝到水池裏,成為浮萍。〔10〕“春色三分”三句:三分春色,成為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作者此處,暗用杜甫《曲江》“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人唇”句的“且看欲盡”、“莫厭傷多”。看花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心裏不好受。又,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一:“宋初葉清臣字道卿,有《賀聖朝》詞雲:‘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東坡《水龍吟》演為長短句,神意更遠。”〔11〕“細看”三句:唐人詩:“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離人淚出此。至此,楊花在看花的離人眼中,已成為一點點血淚。上片說到“無人惜”,則惜花者僅為此看花的離人,而惜此離人者,亦唯此花。人花一體,達到了詠物詞的最高境界。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1〕。雨具先去〔2〕,同行皆狼狽〔3〕,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4〕,何妨吟嘯且徐行〔5〕。竹杖芒鞋輕勝馬〔6〕,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7〕。料峭春風吹酒醒〔8〕。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9〕,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題解】

此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

上片寫雨,不怕。首句用“莫聽”而不用“不聽”。“穿林打葉”的大雨聲的突然襲來,不會聽不到。“不聽”,隻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而“莫聽”則是勉勵同行的人,兼以勉自己。因為同行的人或則因為缺乏這種生活經曆,沒有思想準備,顯得很狼狽,需要鼓鼓勁。次句“何妨”也是同樣意思,叫大家高興起來,走慢一點,給大家出主意。十分有情趣。下麵“誰怕”,更進了一層。雨中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便得很,比騎馬還好。找到了樂趣,勁也就更足了。末句小結:我這一輩子這樣的經曆太多了,我都順其自然地過來了。其意義,遠遠超出途中遇雨這件事本身,是對人生的啟迪。

下片寫晴,不喜。一陣雨後,春風吹來,山頭斜照,天晴了,可以歸去了。然而,當作者回頭看到剛才在風雨中人那麼狼狽、草木那麼蕭瑟的狀態時,他卻覺得“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和晴天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正常的現象。所以,當人們認為值得喜的時候,他卻以為沒有什麼可喜的。這裏,又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迪,以平平靜靜的心態對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可能發生而突然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