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後,作者謫貶儋州,在《獨覺》(《蘇軾詩集》卷41)詩中,自襲此詞下片語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表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狀態,是在逆境或順境調整心理的良方。作者依靠這個良方,走出了黃州,他也必將以此走出儋州。這裏的引用,在當時具有現實意義。
“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人生高境界,我們會從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出行途中遇雨,本是生活小事,作者卻寫得妙趣橫生。借此表現出作者處變不驚的倔強性格和開朗達觀的坦蕩神情,隱含著對所經曆的政治風雲的內心體驗與深刻反省。敘事與寫景,心理刻畫與議論抒懷巧妙地結合,曲筆含蓄與直抒胸臆兼而有之,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注釋】
〔1〕沙湖:在黃岡東南三十裏。〔2〕雨具:謂防雨之具,如傘。先去:未帶。〔3〕狼狽:乃二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則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比喻遇到突發的事情,為難窘迫。〔4〕穿林打葉聲:雨聲,很大。〔5〕吟嘯:意態自若,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且吟且嘯。〔6〕芒鞋:草鞋。〔7〕“一蓑”句:此句謂披著蓑衣在風雨中行走,是平生經慣的事,任其自然。一蓑煙雨,是漁父生活。此則以漁父自喻,羨慕他們。〔8〕料峭:形容春寒。〔9〕蕭瑟:風雨聲。蕭瑟處,指上麵說到的遇雨的地方。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1〕,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2〕。故壘西邊〔3〕,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4〕。亂石穿空〔5〕,驚濤拍岸〔6〕,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7〕,小喬初嫁了〔8〕,雄姿英發〔9〕。羽扇綸巾〔10〕,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11〕。故國神遊〔12〕,多情應笑我〔13〕,早生華發〔14〕。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15〕。【題解】
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遊黃岡赤壁,作《赤壁賦》。與此約略同時,作此詞。
赤壁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以周瑜為代表的孫權、劉備的聯軍和曹操的軍隊進行戰役的戰場。曆史上即以赤壁名此次戰役。這次戰役對曆史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賦和詞都寫到了周瑜和曹操,賦著重議論,詞著重抒情,都是千古名篇,可以參看。
據記載,今湖北省境內有五個赤壁,一般認為,進行赤壁之戰的那個赤壁,是在蒲圻縣境內。但這並沒有關係,作者隻不過是借赤壁之名抒發心中鬱結,他自己也沒有肯定黃岡赤壁是進行赤壁之戰的赤壁。
此詞是作者豪放詞的代表作。通過對赤壁雄奇瑰麗景色的描繪和對古代豪傑周瑜等的緬懷,表達作者願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豪情及壯誌難酬的鬱悶。
上片即景懷古。氣象開闊,氣勢空前,既寫了大江,又寫了曆史,把二者緊密融合在一起。非心中囊括整個大江,囊括全部曆史,孰能如此。蓋其積之也久,一朝爆發,遂產生震撼的力量。
開篇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聲勢,為赤壁“如畫”的壯美景色及英雄豪傑的出場作鋪墊,也引導讀者步入千古興亡的曆史場景中:“大江”引出下文的“赤壁”;而“風流人物”將引出下文“周郎”及“多少豪傑”,甚至包括“多情”的“我”,即作者自己。“浪淘盡”所寄寓的慨歎與惋惜,正應合懷古傷今的主題。而以長江奔流東逝映襯古今曆史變遷與時光推移,則為傳統藝術手法增添了雄偉的氣勢。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交代了地點、時代和人物,扣緊詞題,並將開端三句從麵到點具體化了。“人道是”三字極有分寸,表明作者無意進行曆史地理的嚴密考證,寧願借民間傳聞來抒發懷古之幽情。赤壁之戰,以弱勝強,成就了周瑜的功名,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那宏偉壯闊的戰爭場景正好用來烘托作者豪邁之情。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麵描繪赤壁風光。寫山崖石壁直插雲霄,著一“亂”字以形容懸崖的突兀參差,雜亂無序,顯得愈發雄偉;著一“穿”字形容絕壁的陡峭高聳,險峻挺拔,顯得更加壯麗。這句寫山形,是仰觀;後二句則寫水勢,是俯視:怒濤搏擊江岸,可以想見其洶湧澎湃,似可聽到那濤聲轟響。“驚”字顯示出水勢凶險,震懾人心;“拍”字顯示出流勢猛烈,呼應“浪淘盡”。接下來用“千堆雪”比喻狂瀾的壯美,雖是化用李煜《漁夫》“浪化有意千重雪”的詩句,卻平添了一股豪情。
“江山如畫”是對上述赤壁有聲有色的奇險景象的總結,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詩人將赤壁奇景定格為靜態之美,令人歎為觀止。“一時多少豪傑”由寫景轉入寫人,呼應開頭兩句,但已由“千古”收攏到“一時”,由泛指的“風流人物”過渡到赤壁古戰場的“多少豪傑”,而重點要緬懷的英雄人物周瑜已是呼之欲出了。
下片懷古傷今。讚頌周瑜這個古代豪傑。這個人物,對蘇軾所處的那個時代有現實意義。現實中周瑜不易得,故結句有“酹江月”之語,抒發無限感慨。詞題雲“懷古”,懷古每易傷今。
“遙想公瑾當年”讓作者緬懷的古代英雄人物主角粉墨登場,卻又出人意料地以“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亮相,讓讀者看到的是距赤壁之戰十年前,那英俊威武、風姿瀟灑、議論超群、識見卓越的“周郎”。作者又一次掙脫曆史事實的束縛,也不再借助“人道是”虛應故事,而是采用文學創作所允許的時空變幻,隨手拈來“小喬初嫁”的細節,塑造出青春年少,風流倜儻的“少帥”形象,從而與老謀深算、終於“灰飛煙滅”的曹操形成強烈反差和鮮明對比。這神來之筆為作品增添了浪漫色彩,帶給讀者聯翩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