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亭作〔1〕

落日繡簾卷〔2〕,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3〕。長記平山堂上〔4〕,欹枕江南煙雨〔5〕,杳杳沒孤鴻〔6〕。認得醉翁語〔7〕,山色有無中〔8〕。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9〕。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10〕。堪笑蘭台公子〔11〕,未解莊生天籟〔12〕,剛道有雌雄〔13〕。一點浩然氣〔14〕,千裏快哉風〔15〕。

【題解】

此詞作於元豐六年十一月,是贈給同僚兼友人張夢得的。同為貶官的張夢得在黃州江邊築亭,蘇軾為之取名“快哉亭”。登臨此亭,可飽覽山川勝景,遂寫此詞贈張,並告弟蘇轍使其創作了著名散文《黃州快哉亭記》。歌詞與遊記交相輝映。

上片寫景。黃昏登亭,臨窗遠眺。“水連空”的壯觀正與《黃州快哉亭記》所謂“波流浸灌,與海相若”互相印證,寫水勢帶來的快慰。“新作”句以細節透視張夢得對蘇軾的真摯友情。麵對黃州快哉亭,詩人不禁想起揚州平山堂,想起堂主人歐陽修的詞句“山色有無中”。這裏用歐陽修比況張夢得,其風流雅致確有相通處。

下片從平靜的水麵、倒影的青峰,引出勇駕一葉扁舟的白頭翁,頓使畫麵平添出幾分豪氣和立體感。接下來的議論也與《黃州快哉亭記》的借題發揮有異曲同工之妙,主旨不是批評宋玉,而是在情景交融中淋漓酣暢地抒發浩然之氣,表現曠達胸襟,適足以令人稱“快哉”。

【注釋】

〔1〕快哉亭:建在黃州(在今湖北省)。亭的主人張夢得名懷民,清河人,參見“題解”。〔2〕繡簾:裝飾有花紋的窗簾。〔3〕濕青紅:意謂張夢得刻意裝飾快哉亭,在窗戶上塗以青油朱漆,迎候蘇軾前來賞景。〔4〕平山堂:參見《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注〔1〕。〔5〕欹(qí):倚。〔6〕杳杳(yǎo):形容幽遠飄渺。〔7〕醉翁:歐陽修自號醉翁。〔8〕山色有無中:化用歐陽修《朝中措》詞名句,借以形容快哉亭的美景。〔9〕“一千”三句:襲用徐鉉《徐孺子亭記》“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語意,描繪快哉亭下水光峰影之勝景。〔10〕“掀舞”句:刻畫老船工形象。掀舞:隨浪起伏;一葉:小船;白頭翁:自發船夫。有人認為就是作者的化身。〔11〕蘭台公子: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宋玉,曾任蘭台令。〔12〕莊生天籟(lài):《莊子·齊物論》描寫的從孔洞中發出的自然奇妙的音響。這裏指風聲。〔13〕剛道:卻說。雌雄:宋玉《風賦》描繪了“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的諸多差異,實屬附會誇張。〔14〕浩然氣:正大剛直之氣。《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15〕千裏快哉風:此連上句,意謂心存浩然正氣,則胸懷磊落,從千裏長風中也能體味勇往直前的快慰。

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自黃移汝〔1〕,留別雪堂鄰裏二三君子〔2〕。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3〕,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4〕。百年強半〔5〕,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6〕,兒童盡、楚語吳歌〔7〕。山中友〔8〕,雞豚社酒〔9〕,相勸老東坡。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10〕。好在堂前細柳〔11〕,應念我、莫剪柔柯〔12〕。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13〕。

【題解】

此詞作於元豐七年四月。

此為告別黃州父老的詞。蘇軾離開黃州,在此後的六七天之後。

上片寫告別父老和父老相留。首三句欲言歸家鄉而不能,因為調任到汝州去,仍然是謫貶,不得簽書公事。家鄉歸不得,也就不用說了。“百年”五句,言來日無多,不願再到處奔波;況且自己和家裏人都已習慣黃州的風俗與生活,有些戀戀不舍。以下省去了不能滯留的話。末三句寫父老情意綿綿,還是苦勸留下,住在東坡養老。

下片寬慰父老和托付父老。首四句言世事變化無常,意為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運,不能留下。以下二句寫閑看洛水,意為我會很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父老不必掛念。末六句托付父老照管雪堂環境和個人生活用具,表示願再來,進一步寬慰父老。

蘇軾詩詞常用典故,而此詞的語言大都通俗樸實,明白如話。這是因為此詞的對象是黃州父老,要讓父老讀得懂,讀起來親切。與通俗相聯係的是采用自描的手法和散文句式。如下片首句“雲何”,就值得細細玩味。可以想見,蘇軾在聽了父老苦留的話以後,有很多心理活動,“雲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說什麼好呢”,記錄了自己的心理活動。“說什麼好呢”,現在日常用語,沒想到九百多年前蘇軾就說過了。此詞的一些地方,寫得很細致,很瑣碎,如“曬漁蓑”等,非常感動人。這是因為作者是在用心說話,所以想得那麼周到。用心說話,發自肺腑,作者和後代結下了無數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