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郎偉,拋梁東,日出三竿照海紅。作禮禪師為祖席,東坡請到雪髯翁。
兒郎偉,拋梁西,此去西方路不迷。一禮慈尊無量壽,萬年天子與天齊。
兒郎偉,拋梁南,南海薰風動碧潭。過盡千帆並萬舶,歸來金鼓結珠龕。
兒郎偉,拋梁北,玉輦巍巍天北極。侯門鼓吹到山門,為作龍興千萬億。
兒郎偉,拋梁上,瑞氣蔥蔥蔭龍象。勸師舉足不須踏,踏著毗盧惡模樣。
兒郎偉,拋梁下,禮足闍黎來請話。五葉花開到處春,千燈光照何曾夜。
伏願上梁以後,年豐米賤,氣爽人安。郡侯日轉千階,施主日增萬鎰。果肴雲散,錢寶星飛。各務紛孥,共為笑樂。
若稽古說
“若”稽古,其訓曰順。考古之所謂“若”,今之所謂“順”也。古之所謂“誠”,今之所謂“真”也。非以若易順,誠易真也。曰:惠亦順也。方虞書時,未有雲順者耶?
八佾說
《宋書·樂誌》:宋文帝元嘉十三年,給彭城王義康伎,相承給三十六人。太常傅隆以為《左傳》諸侯用六,杜預以為三十六人,非是。舞以節八音,故止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降殺以兩,兩,減其二列。若如預言,至士止有四人,豈複成樂?服虔注《左傳》與隆同。又《春秋》:晉悼公納鄭女樂二八,晉以一八賜魏絳,此樂以八人為列之證也。予案:《說文》:佾從人,從八月聲。八月,音許訖切,八月,肉八聲,其解雲:振也。八無緣為八月之聲,疑古字從八從肉。
蠟說
八蠟,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禮義。亦曰:“不徒戲而已矣。祭必有屍,無屍曰奠,始死之奠與釋奠是也。”今蠟謂之祭,蓋有屍也。貓虎之屍,誰當為之?致鹿與女,誰當為之?非倡優而誰。葛帶榛杖,以表老物黃笠草屨,以奠野服:皆戲之道也。子貢觀蠟而不悅,孔子告之曰:“一弛一張,文武之道。”蓋謂是也。
屍說
古人祭祀用屍,極有深意。蓋人之意氣既散,孝子求神而祭,無屍則不享,無主則不依,故《易》於《渙》、《萃》皆言“王假有廟”,即渙散之時事也。魂氣必求其類而依之,人與為類,骨肉又為一家之類。己與屍各心齋潔,至誠相通,以此求神,宜其享之。後人不知此道,直以尊卑之勢,遂不行耳。
烏說
烏於人最黠,伺人音色有異,輒去不留,雖捷矢巧彈,不能得其便也。閩中民狃烏性,以謂物無不可以性取者。則之野,挈罌飯楮錢,陽哭塚間,若祭者然。哭競,裂錢棄飯而去。烏則爭下啄,啄盡,哭者複立他塚,裂錢棄飯如初。烏不疑其紿也,益鳴爭,乃至三四,皆飛從之。稍狎,迫於羅,因舉獲其烏焉。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者,幾何不見賣於哭者哉?其或不知周身之術,而以愚觸死,則其為智,猶不若烏之始虛於彈。韓非作《說難》,死於秦,天下哀其以智死。楚人不知《說難》而謂之沐猴,天下哀其以愚死。二人者,其為愚智則異,其於取死則同矣。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觀時而動,禍可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