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兒子不再養鸚鵡(1 / 2)

“小眼兒”走失的那天,兒子很沉痛,晚飯也沒有吃,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一個人偷偷地掉淚……

十歲,該是如山花一樣燦爛的年紀,如秋月一樣恬美的時光,痛苦的陰影也會罩住一顆稚嫩的心靈嗎?

這已是半年來對兒子的第三次打擊了。

“小眼兒”是一隻黃色的鸚鵡,所以得名,是相對另一隻被兒子命名為“大眼兒”的鸚鵡。半年前,它們被妻買回來時,剛剛會叫,還飛不高。因為鐵絲編成的鳥籠太小,兒子怕它們伸展不開,便提議在房間裏養。兩隻小東西倒也乖巧,從不亂飛,隻圍著籠子轉;一到晚上,便會自覺地站在籠子上麵準備睡覺。漸漸地,它們的羽翼豐滿了,“大眼兒”較為“豪邁”,時常上躥下跳,並躍躍欲試地飛一飛;而“小眼兒”的膽子小,總是老老實實地跟在“大眼兒”身後,滿世界閑逛。後來,我們封了陽台,就放它們到陽台上。誰知第二天早晨,我和妻還未起床,便被兒子的一陣驚叫吵醒:“不好,‘大眼兒’死了!”—果然,“大眼兒”直挺挺地躺在鳥籠旁,肚子鼓鼓的,準是因饞嘴而誤食了散落在地上的水泥渣!

“小眼兒”悲哀地站在“大眼兒”的屍體旁。它沒有像往常一樣“喳喳”地鳴叫,而是不時地用嘴啄啄“大眼兒”,似乎是想把永遠不會再睜開眼的同伴喚醒……

兒子難過得把“大眼兒”埋在樓下的花池裏,並立了一根小木棍權且作碑。有兩三天,他少言寡語,隻是一有空兒,便仔細地打掃陽台,他怕“小眼兒”成了“大眼兒”第二。

“小眼兒”沉默了一天,不吃不喝,很快又常態如初。它已經和我們混熟了,每到晚上,一會兒飛到妻的頭上,一會兒飛到我的肩上,不過,隻要兒子一聲招呼,它便會徑直飛到兒子的手上。它一點也不怕人,我們看電視,它也瞪著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盯著熒屏;我們吃瓜子,它也會跳到我們的手上來爭食;甚至我們吃飯時,它竟也頗為從容地飛到飯桌上來東叼西啄。一次,“小眼兒”飛到碗邊兒上沒站穩,一失足掉進湯裏,兒子一邊為它擦抹,一邊埋怨說:“看看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幸虧湯是涼的,要是湯熱,燙著你可怎麼好?”

“小眼兒”最喜歡呆的地方是礦泉壺的蓋子上。起初,我們不明白是為什麼,還是兒子心細,他發現是因為那裏經常放著幾個水杯,而杯子裏又常常留有我們喝剩的水。

“小眼兒”站在杯子口上,能像雜技演員一樣,探著身子把頭伸進杯子裏夠水喝……

“小眼兒”雖然已經從“大眼兒”死亡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但兒子總覺得它太孤獨。於是和我商量能否再給它找個伴兒。伴兒找來了,也是一隻黃羽毛的鸚鵡,兒子管它叫“長尾巴”。可是“小眼兒”似乎不領情,頭一天頗為欺生,追著“長尾巴”啄,兒子頗為不滿,喝叫:“住嘴,不許欺負‘長尾巴’!”“小眼兒”似乎頗有靈性,很快便和“長尾巴”和睦相處了,並且還像主人一樣領著“長尾巴”到處轉悠,告訴它在哪兒可以喝到水,在哪兒可以吃到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