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像阿米希人那樣重新回到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顯然是我們所不願意的。據說,在與紐約這座繁華都市咫尺相隔的蘭開斯特縣,居住在木屋裏的阿米希人不用電燈,不用電話,紡織耕作,自給自足,拒絕一切現代文明,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堡壘。我們自然不必去效仿他們,但是,我們能不能用心去貼近自然呢?愛護所有的自然造化,愛護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樓門口,不再有被囚於籠中的珍禽;集市攤頭,不再有被高聲叫賣的青蛙;鴿子飛過秋日的天空,我們不再射出鉛彈;蜻蜓掠過夏天的裙邊,我們不再張開捕網。人,隻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為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著自己。
不知什麼時候,兒子拿來了一把布條,要幫鴿子做窩,又找來了水和玉米粒,用做鴿子的晚餐。兒子十歲了,在這座樓房中長大。原來樓前有一塊草坪,蹣跚學步的兒子在這塊草坪上練習過走路;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螞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築群中,這塊草坪仿佛是一個極樂的伊甸園,曾給兒子留下了多少溫馨的記憶。可是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施工隊,機器隆隆響了兩天後,草坪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電子遊藝室。再也捉不到小蟲的兒子,對眼前的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關注與愛憐……
我忽然覺得,這隻鴿子絕非偶爾落腳,它分明是大自然派來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聲,那帶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們傾吐著什麼嗎?多少年了,我們太習慣去探尋大自然的意義,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其實,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呐喊,一聲聲哭訴!
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台了。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這思緒如同一片白雲,飄浮在我心靈的天空上,使之變得寧靜而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