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假如他不是市委書記(2 / 2)

這便是我不覺“耳目一新”的緣由。“官貴民賤”,在封建社會是天經地義的。做官的,放個屁也香,“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嘛;老百姓呢?“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因為各級官吏的驕橫跋扈,一般人竟把見官當做一件可怕的事了。究其實,“官貴民賤”的封建等級觀念不過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這一封建思想的“幽靈”遊蕩至今,仍潛移默化地作用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圍繞市委書記乘機受辱一事折射出來的種種世態,不是就可以窺到它的影子嗎?我毫不懷疑,與此事相關的同誌都懷有一種極真摯美好的願望—以此推進民航係統的工作,以提高他們的服務質量。但是在我們揮舞的旗幟上倘染有封建思想的汙痕,而我們竟全然不知,豈不是值得深思?

我以為圍繞市委書記受辱一事,在國內輿論界掀起的這一風波,說不上是“改革聲中的新氣象”,也不值得我們彈冠相慶。恰恰相反,這則新聞被大肆張揚,為人們津津樂道,正反映了我們社會民主意識的匱乏。值此改革盛世,思想活躍,學派紛呈,這是好事。但也須警惕封建沉渣借一些新的名目重新泛起。一位婦女十幾年侍奉癱瘓在床,缺少感情,喪失性功能的丈夫,被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標兵”表彰;一個規行矩步、三腳踢不出來個屁的窩囊廢被說成“老成持重”選入“梯隊”,類似的事並非少見!其實,不過是“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和“不為天下先”的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閃現的“磷火”罷了。回到題目上來,主人橫遭冷落,不足為奇,天經地義;公仆受了點委屈,就立時成了新聞,這不正反映了封建思想年深日久,主仆關係長期顛倒,造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麻木嗎?經濟和政治體製的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必須伴之以人的觀念的變革,而觀念變革的首要一條,便是要增強全社會的民主意識。老百姓不像“法門寺”中的那位賈桂一樣,站著說話已成習慣,要自己坐下反倒“六神無主”;各級領導幹部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切實確立起人民公仆的思想。這樣說,並非主張市委書記乘機受辱不必一提,而是希望出現這樣一種局麵:凡受辱者皆應得到輿論的聲援以至法律的保護,無論他是市委書記、中央委員,還是引車賣漿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