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近期文輯(3)(1 / 3)

“文化大革命”的硝煙已逝,“文化大革命”的流毒猶存。這段長達十年、禍國殃民的罪惡史,而今已很少有人提及。有關“文革”的史料史評,極少見諸官方媒體。講新中國成立後的曆史,對“文革”往往一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巴金老人生前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的遺願,一直未能實現。“文化大革命”好像是個禁區,好像已成了被人淡化的記憶。

但是,曆史不能抹去,曆史不應忘記,曆史更不容歪曲。何況這場“文化大革命”號稱“史無前例”,其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危害之大,確是史無前例,它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場大浩劫,一幕大悲劇!

我是“文革”劫難中的幸存者,也是“文革”曆史的見證人。“文革”之亂,“文革”之惑,“文革”之痛,“文革”之恨,深印腦海,刻骨銘心。提筆寫“文革”,手發抖,心發顫,當年“文革”的暴行和慘景,仍深深刺痛著我的心。“文革”期間,我在武漢。我親眼看到,一批又一批人,戴高帽,掛黑牌,遊街示眾。親眼看到,一批又一批人,揪到會場,雙手反伸(時稱駕飛機),低頭彎腰,任人淩辱,遭人毒打。親眼看到,光天化日之下,一群群暴徒,闖入私宅,狂吼亂叫,抓人抄家。親眼看到,兩派鬥爭,真槍實彈,相互廝條,橫屍街頭。武漢市市長劉惠農的家,被抄過多次,連劉惠農收藏的抗日活動史料,也以“賀龍死黨”之罪,當做“黑材料”,廣為散發,橫加誣陷。武漢市政府副秘書長、殘疾老紅軍劉欽雲,在鬥批改連隊,被一跛一拐地揪到農村稻田當眾批鬥。有次批鬥會,讀“最高指示”時,劉欽雲未帶“紅寶書”,被責令在毛主席像前下跪請罪。武漢市人民武裝部副政委崔執中,以“支保”罪名,輪番批鬥,打得死去活來,站不起來,爬著回去。武漢七·二○事件被中央文革定為反革命事件,擁有百萬之眾的“百萬雄獅”群眾組織,頃刻瓦解,全市支持“百萬雄獅”的“走資派”、“百萬雄獅”的大小“壞頭頭”,被抓被關,挨鬥挨打,不少人被毒打致傷致殘,甚至喪命。整個江城,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黑雲壓城,昏天黑地。其實,這種慘景何隻武漢,“文革”禍水波及全國,攪亂全國。據有關資料,葉帥在一次講話中談到,“文革”中全國非正常死亡人口多達千萬。千萬條鮮活的生命,千萬個無辜的冤魂,該多驚人!該多痛心!

我把“文化大革命”概括為四無:無中生有,無限上綱,無情打擊,無法無天。“文革”之中,帽子滿天飛,棍子遍地打,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捏造事實,橫加罪名。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被打成“走資派”、“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大批文化精英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大批知識分子、大批幹部和群眾被打成反革命、壞分子、壞頭頭、保皇派、臭老九……連家庭成分不好的子女,也被劃為“黑五類”,打入另冊,遭受歧視。“文革”的年代,人性被扼殺,法律遭踐踏,傳統文化受摧殘,國民經濟瀕於崩潰邊緣。這樣瘋狂的暴行,這樣慘重的損失,這樣沉痛的教訓,豈能淡化,又豈能抹殺!

古人論仁政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愛。曆代先賢哲人,倡導仁政,留下許多警世名言。而今讀之,仍頗有啟迪。

《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共之。

(北辰:北鬥星。共:環繞)

《孟子》: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禮記》: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昔皆有

所養。

《史記》: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三國誌》: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唐·張九齡: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

(務廣德:廣施仁政。務廣地:侵略擴張)

唐·韓愈:威行如秋,仁行如春。

(施展淫威,令人畏懼。推行仁政,令人溫暖)

宋·範仲淹: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王安石:家給人足,天下大治。

《水滸傳》:用仁義以治天下,

公賞罰以定幹戈。

(公:公開無私。幹戈:戰亂)

仁政利民得民心,暴政禍民失民心。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我參與首屆編修新方誌十餘年間,實際操持武漢修誌業務,並參與了全國城市修誌指導工作,還應請去外地作過修誌輔導。在此期間,發表過數十篇方誌文稿。當年武漢修誌工作,在全國方誌界有一定影響。特摘錄部分,對探討新方誌理論建設,提高新方誌編纂水平,或許有點借鑒作用。

古人論民本

中國古代先賢哲人,倡導民本思想,提倡親民、敬民、為民,留下了許多警世名言:

《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惟有人民,國之根本;民本穩固,國始安寧)

王司敬民,網非天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