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方誌文摘(1)(1 / 3)

開創修誌新局麵加強領導是關鍵

國務院辦公廳國發(1985)33號文件,對我們修誌戰線來說,是一場令人興奮的喜雨。

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修誌工作是關心的。幾年來,中央領導同誌為發展修誌事業的大聲疾呼,言猶在耳;中央領導同誌對修誌工作的重要批示,閃光奪目。“確要有一個敢抓敢闖的人牽頭”,“要調集有誌於此者,全力以赴”,這該是何等的重視!又是何等的關懷!正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探索國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總目標的指引下,全國各地的修誌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幾年來,在我們修誌過程中,也確有一些有識之士的領導同誌,非常重視和支持修誌工作,也有不少有誌之士的修誌工作者,包括許多退居二線和離休退休的老同誌,他們為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熬寒度暑,埋頭伏案,操勞費神,嘔心瀝血,事跡動人,精神可貴。

但是,也應當看到,在修誌這塊新開墾的土地上,有一些地方對修誌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拿我們武漢來說,從總的來講,修誌形勢是非常好的,取得了不少成績和經驗。但是發展也不平衡,有的單位,領導上對修誌工作不是特別重視,彙報不聽,請示不理,修誌工作擠也擠不上議事日程。這樣的領導,不看長遠,隻顧眼前,不重史實資料,隻憑主觀經驗,把修誌看成是“多此一舉”、“額外負擔”。有的單位,隻是勉強地接受了修誌任務,但對編纂工作不加指導,對修誌人員的實際困難不予解決,對修誌所必需的工作條件不予提供,長期是臨時任務、臨時班子、臨時湊合,交稿完事。這樣的單位,就出現了修誌隊伍很不穩定、修誌進度緩慢、誌稿質量難以保證的被動局麵。一部誌書,是個宏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程,需要付出極大的辛勤勞動。這樣一些單位的修誌局麵,如果不迅速加以改變,就將拖全誌的後腿,影響整個修誌規劃的落實。

經國務院同意批轉下達的這個文件,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國務院辦公廳通知中明確指出的:“各地要對地方誌編纂工作進行一次檢查,進一步加強領導,充實人員,加強隊伍建設,切實解決地方誌編纂工作中的問題。”這完全符合當前修誌工作的實際,也抓住了修誌成誌的要害。我們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這個文件的精神,就要在實現這些基本要求方麵,采取一點切實有力的措施。更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對修誌工作的領導,而加強領導的重要前提,又在於進一步提高對修誌工作的認識。盛世修誌,曆代如此。我們修誌已經中斷了六七十年,當今不修,更待何日?我們這一代人,再不續修,繼續留下空白,又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後人?近百多年來,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如此巨大深刻的社會變革,如此生動豐富的史實資料,如不抓緊收集、係統整理、如實記載,又將何以了解過去,指導現實?又將何以保存遺產,傳之後代?當今舉國上下,正致力振興中華,努力探索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在我們編修地方誌,就是對這一地方進行全麵的社會調查,就是探索省情、市情、縣情以及這一地方各行各業的曆史和現狀,為指導改革、進行四化建設,提供資料依據和曆史借鑒。因此,新時期,修新誌,這絕非“多此一舉”,絕非“額外負擔”,而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編纂誌書,政策性強,專業性強,學術性強,必須要有一支政治、專業和文化素質較高、並且相對穩定的修誌隊伍。人員、資料和篇目,這是修誌的三個基本要素,而人力要素更為重要。誌書是傳代之作,修誌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事業、艱苦的工作,更何況這次修新誌,時間的跨度很長,縱貫一百幾十年,包括的內容很廣,涉及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的方方麵麵,工作的難度更大。同時,我們編纂社會主義新誌,還要求體現新材料、新觀點、新方法;要求突出時代特點、地方特點、行業特點和誌書特點;要求做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相結合。這些要求,講起來似乎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因此,我們懇切希望,各個修誌單位的領導同誌,能夠體察此中之艱辛,對這項艱難的事業,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幫助修誌同誌提高理論、政策和業務水平,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這支修誌隊伍穩定了,加強了,積極性進一步發揮了,編纂成誌就有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我們修誌工作者,受黨和政府的委托,承擔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更應責無旁貸,要繼續艱苦努力,勇於挑起修誌這副重擔。我們相信,經過普降這場喜雨,經過辛勤的耕耘,在我們修誌這塊園地上,必將開出燦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加強領導,精心指導細心編纂,早日成誌

武漢地方誌辦公室主辦的主筆研究班,評議了金融、郵政、房地產、環境衛生四部誌稿,目的在於總結經驗,在確保誌稿質量前提下,加快步伐,早日成誌。這次研究班,既是評議,又是學習,互切互磋,集思廣益,對進一步修改好這四部誌稿,對提高編纂人員的水平,都大有裨益;對全市修誌編纂工作,將是個很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