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形成是個漸進過程。篇目從雛形到成型、定型,從搜資提綱到編寫篇目、成誌目錄,是要經過多次修改日臻完善的。武漢市誌於1980年起步,當時製訂了一個市誌篇目框架。到1981年開始全麵征集資料時,又修訂了搜資提綱,增強了征集資料的目的性,提高了資料的可用率。1984年轉入全麵編寫階段,又修訂了市誌總體設計,大體確定了各分誌在全誌中的地位、位置、排列次序、篇幅容量和進度要求,作為各家製訂篇目的重要依據。我們許多分誌的篇目,一般都注意了體現各自的特點。孤立地看一個個篇目,還看不出很大的問題,但把各家篇目彙集起來以後,從整體看局部,再作部類之間的橫向比較,就明顯地看出全誌篇目不夠嚴謹,層次過繁,立目過細,交叉重複不少,綜合部分薄弱,同時還存在某些重大疏漏。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采取上下結合的方法,反複研究,本著基礎不動、合理調整、大的統一、不求一律、保持整體、各顯特色的要求,重新修訂了市誌總纂篇目。這個總纂篇目,也還要在總纂實踐中進一步修改調整,才能最後形成成誌目錄。一部誌書在編纂過程中,隨著資料的消化和認識的深化,必然會有史料史實的查缺補漏,類目條目的增刪合併,層次結構的進一步理順,這就必須對篇目作適時的調整,擬好一個篇目,不可能“一錘定音”,一次定型。但在轉入編寫之後,應當保持篇目的相對穩定性,老是搖搖晃晃,舉棋不定,篇目變動得太多,無所適從,也不利於編纂成誌。
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係。一部誌書是一個整體,各分誌專誌是全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修誌編纂過程中,也有一個如何處理好局部與整體關係的問題,局部要服從和服務於整體,整體要照顧局部的實際。在擬定篇目時,要站在全誌的高度,突破部門的局限性,按照全誌的總體設計和整體要求,來謀篇立目。從市誌的全局,也就是從整個市的全局,來恰當安排各誌的篇幅地位、結構層次和資料取舍。一部誌稿的體例規範,如斷限時間、統計口徑、書寫規約,也應大體統一。同時,城市的各條戰線、各個行業,社會職能不同,情況千差萬別,擬定篇目不應搞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千誌一麵。根據方誌的體例特點,應該堅持以類係事,事以類從,橫分門類,橫排豎寫;至於各個專誌從那個層次橫向展開,則應有一定的彈性,不要作機械的硬性規定。要在統一編纂指導思想、統一體例規範的前提下,提倡不拘一格,各顯特色。既要堅持全誌的整體性,又要注意各專誌的相對獨立性,還要考慮部門修誌和現行體製的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整體性,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屬性,有它的內部矛盾運動過程和它自身的規律性,這就要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從事物內部的關聯及事物之間的關聯上,作綜合的研究,既有縱向的沿革,又有橫向的剖析,縱橫結合,融為一體。並且要從構成事物的諸種要素中,抓住主要要素,重點立目,以反映事物的總體麵貌,而又突出各自的個性特色。
篇目要服從內容的需要。方誌的篇目體例,是為方誌內容的記述服務的。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誌書內含的變化,方誌的體裁形式,也要與這種變化相適應。城市誌的篇目設計,應當有利於全麵地、係統地、準確地反映城市曆史與現狀的基本麵貌,有利於落實修誌任務,有利於組織編纂和查索利用。誌書的篇目和體例是很重要的,也是要認真研究和探索的;但在實際編纂工作中,不要在篇目體例上過多地花氣力,不要在一些邏輯概念上無休止的爭論,不要在篇目體例上搞清規戒律。在篇目大體上定下來之後,就應當在誌書內涵的分析上,在誌書的質量上,多動腦筋,多下工夫;特別是要把城市發展的主線搞清楚,把各行各業發展的主線搞清楚。事物的發展脈絡不清楚,主題不明,要素不明,不僅篇目訂不好,編寫質量也難以保證。
我國修誌的傳統,應當批判繼承,發揚光大。舊誌體例中有用的東西,應當加以借鑒,古為今用;但絕不可食古不化,泥古不變。絕不可因襲舊誌,被舊誌的框框所束縛。同舊方誌所反映的舊時代、舊社會相比,今天的時代,今天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深刻變化。作為反映這一偉大時代巨大變革的新方誌,不能不在內容上、形式上發生相應的變化。要使新方誌的體例、篇目和編纂方式,都適應於科學地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的新方誌,要有嚴格的科學性,鮮明的時代性,並且要努力借鑒、吸取各門學科的最新成果,為方誌編纂者所利用,以提高新一代誌書的科學水平。
要努力體現新方誌的科學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