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誌文摘(5)(1 / 3)

4、刻畫典型,突出特征。有的同誌想要搞一個模式,開頭寫什麼,第二要寫什麼,第三要寫什麼。我是不傾向的。我們不搞模式化、臉譜化,不要寫得太呆板,努力寫出人物的特色。一是地方特色。我們寫的是武漢人物,有的人物影響不隻是武漢,他是全國性的或全省性的人物,對這樣的人物要體現出在武漢的活動。人物事跡的記述,要有鄉土氣息。武漢市誌中的人物,要有點“漢”味。在記述全國性的人物時,那些與武漢無關的事可以從略,主要記在武漢的事。還要挖掘有地方特點、有影響的人物。二是時代特色。曆史人物的活動不是孤立的,總是同時代、同社會緊緊相連的。我們說的立傳人物,都是時代人物,包括小人物,他對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種生產力,在當時是起了作用的,或者說起了反作用的。要處理好人物與時代的關係,不要脫離時代,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要反映當時的曆史特點,從人物的思想、地位、業績中反映出來。這樣人物的事跡,才有根、有源,人物才在群眾之中,在時代之中。三要處理好立傳人物同事件的關係。立傳人物在某個重大曆史事件、曆史活動中,處於什麼地位,扮演什麼角色,是主持者,還是參與者,是集體的作用,還是個人的作用,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這些分寸都要注意掌握,不能誇大,也不能貶低,不能人為地拔高,更不能“張冠李戴”。寫人物傳要概括傳主的主要經曆,使人物有個基本的概貌:但要抓住重點,不能主次平列,主次兼收。要抓住傳主一生中主要經曆、主要事跡,防止把曆史人物最重要的事跡,淹沒在繁瑣的材料和記述之中,使人物的主題鮮明。對不同類型的人物記述要各有側重。政界、軍界人物,側重記述政績、軍功;科技人物,側重記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能工巧匠,側重記述工藝絕技,等等。寫人物傳總的要求要實事求是,因人而異,不拘一格,各顯特色。不搞固定模式,不帶框框,不作渲染,更不能想當然,人雲亦雲,虛構情節,對人物的評價要恰如其分,力求簡潔、質樸、確切。在這個前提下,努力體現一點文采,增強記述的生動性、鮮明性、可讀性。

5、歸口審查,落實責任。我說的歸口審查,是說某一個方麵的,如黨史人物,黨史辦最熟悉,婦運人物,婦聯最熟悉,等等,就可歸口到有關單位審查。人物傳經各戰線討論之後,報市集中審查。對有些曆史人物,還要請專家來審查。本來是應該立的人物,你這個戰線、這個單位沒有提出來,有重大疏漏,就要負責,“無謂言之不預也”。傳主確定後,材料的征集、篩選、運用、內容記述、分寸掌握,也要歸口審查。

編修方誌研究曆史服務於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

我們這一代編修新方誌,修誌理論的準備是不足的;特別是編修市誌沒有借鑒的東西,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探索。在編寫階段,主要的時間和精力忙於日常修誌業務,難以坐下來比較深入的學習鑽研。現在武漢修誌已進入後期工程,有可能也有必要在精心搞好誌稿編纂和總纂的同時,逐步著手開展一些方誌理論的探討和學術研究活動,逐步把工作的重點轉向學術研究、地情研究。

1、圍繞提高誌稿總纂質量,開展方誌的學術研究。

《武漢市誌》已開始出版專誌,但大量的總纂任務還在後麵。提高總纂質量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修誌的重心。地協的學術活動要緊緊圍繞提高誌書質量來進行。在總纂質量上,各個專誌基礎不同,情況各異,從我所看到的誌稿,一般來說,宏觀內容的記述和解放前的史料,相對來說比較單薄。有些概述、綜述、無題序言以及其他綜合性的內容,對有些曆史階段的記述,隻是幾筆帶過,係統性比較差。一部誌書是個有機的整體,部類之間、事物之間有著相互的聯係、製約和影響。我們在總纂中發現,一部誌稿孤立地看某個部類還可以,若把這個部類同那個部類聯係起來看,把概述同分述聯係起來看,把上下前後文聯係起來看,把文字和圖表聯係起來看,往往會發現若幹矛盾和問題,需要結合誌稿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研究。

2、結合誌稿和誌書的評議活動,開展方誌的學術研究。

誌書是社會產品,應該接受社會的檢驗。每一部誌稿定稿之前,要召開評議會,集思廣益,吸取各種有益的意見,認真進行研究修改。每一部專誌問世以後,都要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多層次的書評活動,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尚未出版的誌書的質量,也有利於積累編修新方誌的經驗。評誌稿采用“三結合”的方法,評誌書也要“三結合”,領導評,專家學者評,實際工作者和方誌工作者評。比如中南財大財政金融係教授牛嶽尊和張桂生、武漢市財政局總會計師周熙文、市人民銀行高級經濟師左運朝等同誌就為《金融誌》寫了書評;著名史學家、中國曆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張舜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孫啟康為《文物誌》寫了書評;原市財辦副主任、市二商業局黨委書記範曉寶為《商業誌》寫了書評;武漢《金融誌》還拿到1990年全國城市誌大連會議上聽取全國同行的意見和評議。這些書評活動,對我們這一代編修的誌書給予了肯定和鼓勵,非常尊重我們的修誌成果和勞動,也提了許多中肯的意見。誌書的評議活動,或者結合誌書評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不僅隻是從誌書的篇目體例上來評,這當然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從誌書的內涵、從誌書的社會價值來評。評誌書的活動,也是為修誌廣為宣傳的活動,宣傳修誌的社會功能和誌書的社會價值。誌稿總纂質量的核心和要害是內容而不是形式。誌書的內涵如何記述,曆史如何評價,誌稿的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如何相統一,如何體現時代和地方特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