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誌文摘(5)(2 / 3)

3、結合總結10年修誌經驗,開展方誌的學術研究。

武漢修誌起步比較早,相對來說,成誌也比較早。我們這一代修誌,不僅要出成果,而且要出經驗。10年修誌,艱苦奮鬥,10年耕耘,豐收來臨。我們編修新一代方誌,不僅隻是完成編修誌書的任務,而且應當把多年修誌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深化和提高,為後人修誌提供經驗,也為發展社會主義方誌學作出貢獻。

4、充分運用修誌史料,拓寬新方誌的研究領域。

我們這代人修誌,不隻是出一部誌書,還應該出多種成果。一是研究武漢地區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開展專題研究;二是針對各行業、各係統的實際需要,開展專題研究,編寫各種專題資料。1991年是辛亥首義8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這七八十年我們國家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波瀾壯闊的曆史,創造了無數英雄業績,經曆了許多艱險曲折,有非常寶貴的經驗,也有十分深刻的教訓,為我們編史修誌、研究曆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開辟了廣闊的研究領域。當然這是個大題目、大背景,但是作為修誌,利用手頭的資料,特別是比較深層次的史料,可以從某個角度、某個方麵、某個側麵來反映辛亥首義8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70年來武漢地區的曆史演變過程,對各個重要曆史時期的史實史料進一步深化,以提供更多的借鑒曆史、服務現實的修誌成果。

地方誌就廣義而言,屬於曆史學的範疇。地方誌的功能和價值,地方誌事業的地位和作用,要從社會的廣度,從曆史的跨度來觀察、來檢驗。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從天而降的。我們今天的製度是通過中華兒女長期的、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的結果,也是通過長時期建設和積累的成果。要發展這一成果,就要認識現實,開拓未來,就必須深入地研究曆史。正如毛澤東同誌所指出的,在觀察解決中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我們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這就要求重視曆史,借鑒曆史,而不是輕視曆史,割斷曆史。地方誌工作帶有地域性、綜合性、廣泛性、連續性的特點,是研究曆史、指導現實的基礎性的工作。中國編修地方誌形成這樣悠久的曆史傳統,曆代保留下來的幾千種誌書,為國內外圖書館珍藏。盡管舊誌中有些封建糟粕,但它畢竟收存了大量的史料,留下了大筆的曆史文化遺產,成為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成為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地方誌帶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因而能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並且經久不衰。人們從地方誌的豐富史料中,不僅能了解很多曆史知識,而且能夠激發熱愛祖國、熱愛鄉土的熱情。

地方誌的命運並不完全決定於某些個人的認識。作為一項事業來說,它是有生命力的。由於政治的、社會的種種原因,中國修誌的傳統曾一度中斷,但作為曆史唯物主義者的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忘記這個優良的文化傳統。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誌就提出要注重國情調查,注重曆史研究,要求對客觀情況進行周密的細致的調查,避免主觀主義。在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誌又向黨的高級幹部提出學習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告誡全黨以史為鑒,引以為戒。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在百廢待興的緊張歲月裏,周恩來同誌在日理萬機之中,就曾提出過整理舊誌和係統搜集曆史資料的問題。1957年,中央在製訂哲學社會科學12年發展規劃中,也曾經提出過編修地方誌的任務。但後來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之下,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之下,難以正常的開展修誌工作,也不可能公正地記述曆史和評價曆史。隻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適應探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編修地方誌的工作才得以在全國範圍內相繼開展起來。短短幾年間,全國各地先後建立了修誌機構,調集了大批有誌之士,開展了規模空前的地情調查,征集了豐富的曆史資料,已經並將繼續提供各種修誌成果。80年代修誌事業蓬勃興起,90年代修誌成果將大量問世,這絕不是某些個人的主觀願望,更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整個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可以這樣說,新編地方誌事業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產物,是探索研究國情地情、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迫切需要,是為實現黨的新時期的總目標、總任務而服務的。這項偉大的曆史任務,就為地方誌這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賦予了它新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