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誌文摘(5)(3 / 3)

地方誌是資料書,這是舊誌和新誌所共有的基本功能。但是作為社會主義新方誌,它絕不隻是一般的資料書。社會主義新方誌之“新”,首先在於它有新的科學思想作指導,即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洞察分析複雜的客觀事物,研究記述複雜的社會現象最銳利的理論武器。不掌握和運用這個理論武器,我們這一代修出的誌書就缺乏支柱和靈魂,甚至會偏離政治方向。有人說修誌就是客觀記述,不必提指導思想;還有的說,無論什麼學科,隻要能為方誌所用,都可作為方誌編纂的指導思想。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並且顯然是有害的。

社會主義新方誌之“新”,還在於有鮮明的修誌目的與宗旨。這就是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記述人民的勞動創造,記述人民的英勇鬥爭,記述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也記述前進中的失誤和教訓。它著眼於教育,著眼於社會需要,服務於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宏偉目標。

社會主義新方誌之“新”,還在於它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力求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體例,編修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新方誌。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新方誌承擔著新的偉大的曆史使命呢?我認為:

l、社會主義新方誌是地方國情的載體。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清醒地認識我們的基本國情是極端重要的問題。作為國情地情的載體的地方誌,它應該成為一付“清醒劑”,為我們認識基本國情、基本地情提供準確的資料和科學的依據。當然,探索研究國情和地情是多渠道的、多種媒介和手段的,而地方誌也應該說是這多種渠道、媒介和手段中的重要一種。因為國情、地情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綜合的概念,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自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意識形態、民族精神等許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國情、地情也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自然條件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社會製度的演變,內部環境、外部條件以及某些重要領袖人物的決策和活動等等,都會對國情、地情在一定的曆史時期產生一定的推動和阻礙作用。地方誌正是一個地區地情的綜合反映,正是一個地區曆史的動態記述,內容含量大,時間跨度長,能容納豐富的史料,反映興衰起伏的曆史進程,對全麵認識和研究地情大有裨益。

地情是國情的具體化,認識地情不能離開國情這個整體,認識國情也不能忽視各地地情的差異和各地的特色。因此,編修地方誌不僅有利於認識本地的地情,而且可以為探索認識基本國情提供重要的補充資料。

2、社會主義新方誌是國情教育的生動教材。

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講話中,從我們黨的思想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出發,從提高全民國情意識、振奮民族精神的戰略高度出發,特別提出加強國情教育的問題。這包括近百年中國曆史的教育,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的教育,經濟資源和人口問題的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教育等等。這些方麵的教育,是全黨要嚴肅對待的大課題,我們地方誌工作當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應當在這方麵作出努力,作出貢獻。作為全麵記述地方曆史與現狀的誌書,應當是國情教育的重要教材。

向廣大幹部和群眾進行國情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要用實際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史料史實來進行教育,這樣才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武漢在曆史上不僅是“九省通衢”的重鎮,內地的經濟中心,而且在政治上也產生過重大影響,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曆史文化名城;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辛亥首義在武漢,北伐戰爭勝利後建立的中央“赤都”在武漢;抗日戰爭初期,武漢一度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解放戰爭期間,為保衛城市安全,支援部隊南下,進軍大西南,武漢人民作過英勇的鬥爭。解放40多年來,武漢又走過了一段光輝而曲折的道路,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武漢人民的鬥爭史、苦難史、創業史、光榮史,就是一部豐富生動的鄉土教材。利用地方誌書和未入誌的大量史料,深入持久地進行國情地情教育,是地方誌工作者的本職,也是莊嚴的曆史責任。

慶賀《漢陽縣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