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首先是準確。準確性是誌書的生命。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組長曾三同誌講過一句話,叫“地方誌的科學性核心是真實性”。不真實,不準確,不僅無用,而且有害;不僅害今人,而且害後人。這個準確性包括史料史實的準確,包括內容記述或表述的準確。誌書在編纂過程中,又是眾手執筆,資料來源不一,誌稿中出現某些史實失真、記述不當、提法欠妥,甚至前後矛盾、文表矛盾等問題,往往很難完全避免。但是,在總纂成誌階段,就必須在史料的考證、核實上下工夫。
實用性的第二點是要盡可能做到係統性。事物的發展,不管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它都有個發展的過程,發展過程本身就是個係統性。胡喬木同誌講:“地方誌應當提供一種有係統的資料。這種有係統、有組織的資料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何謂有組織,何謂有係統?我體會,所謂有組織,就是說反映客觀事物的史料,是經過了整理、經過了分析、經過了精心篩選和考證核實的,而不隻是現象羅列,不是純客觀主義的記述。所謂有係統,就是要反映事物的發展過程及事物之間的聯係,就是要努力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現在有些誌稿中,有些事物的記述,中間空檔太大,一跳就是上十年、幾十年,形成空白;再就是,有的部類和有的事物,解放前的部分,內容過於單薄,甚至隻是一筆帶過。這樣,就缺乏係統性,就難以作曆史的全麵分析。
實用性的第三點是擠掉“水分”,充實養分。因為水分是無用的,擠幹難以做到,但力求減到最低限度,把一些無用的東西刪去,充實有用的東西。
實用性的第四點是突出重點,突出特色。越有特色的史料越有用,越有價值。地方誌要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統攬全誌提高縣誌整體質量
這幾年,新洲縣各部門和直接從事修誌工作的同誌,為編修新一代縣誌,作了艱苦的努力,這次提交評議的誌稿,就包含著同誌們熬寒鬥暑、埋頭伏案所付出的心血。誌稿評議會是研討性的,不做總結,也沒有結論,叫各抒己見,共同探討。會上,大家對《新洲縣誌》稿作了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很多修改的建議和意見。要認真研究分析,吸取有益的東西,集思廣益,擇善而從。主編主筆要有主見,最了解新洲縣情、最了解縣誌編纂內容的,還是新洲的同誌。縣誌內容的審查主要由縣裏把關,特別是在史實方麵。寫文章也好,修誌也好,一般來說,總是越改越好,千錘百煉嘛!但也有越改越差、越改越不好的。這種情況主要是主編、主筆對各種各樣的意見,缺乏綜合的分析,什麼意見都想“攬”下來,都想“改”進去,結果都容納進去,形成個“大雜燴”。因此,誌稿評議會之後,對評議的意見,要分析,要消化,統一思想,形成修改方案,然後動手總纂。
下麵,就兩個方麵談點意見。
一、新洲縣誌稿的基礎很好,但精加工的任務還很重。
《新洲縣誌》誌稿尚未進行總纂,未經過一筆總攬,還是初稿。作為初稿要求,誌稿的質量和基礎還是比較好的,但按總纂成誌要求,則還有差距。既肯定優點,又指出不足,既熱情鼓勵,又嚴格要求,這才是負責的態度。我近來審稿任務很重,工作特忙,對《新洲縣誌》誌稿,未能深入研究,具體修改意見要結合誌稿加以剖析。這裏,隻談點總的印象和看法。
1、《新洲縣誌》誌稿,如果形象地比作人的“體格”,我覺得長得比較豐滿,但不夠壯實。所謂比較豐滿,是指入誌的史料比較充足,史實內容比較豐富,資料基礎比較紮實。我評誌稿,最重史料;如果史料單薄,內容貧乏,就是體例再好,文字再美,誌書也會減輝退色。我平時審稿,涉及史料史實,慎之又慎;而對那些毫無史料價值的東西,則一筆刪掉。所謂長得不夠壯實,是指誌稿中間還有不少的水分;有的篇章看起來有點“浮腫”,也像還有點“腸胃病”,消化不良,就是對有些史料“盤”得不熟,研究分析不夠,缺乏一定的深度。穿靴戴帽、空泛議論之辭,也還有一些。
2、《新洲縣誌》誌稿,再形象地比作人的“儀表”,我覺得長得比較清爽,但還不那麼清秀。所謂比較清爽,是指全誌的謀篇布局、結構層次、分類歸屬比較清晰,語言文字也比較簡潔流暢。你們這次拿出的誌稿,一篇一篇打印出來,裝訂得整整齊齊;而不是像其他有的誌稿,東勾西叉,粘粘貼貼,字跡潦草,看起來很費勁。所謂不夠清秀,是指誌稿中花花哨哨、麻麻點點、小傷小疤還有一些,這恐怕與“水分”、“浮腫”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