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附:孫輩文章:爺爺印象(3)(1 / 3)

外公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頗能識文斷字,形勢所逼未能進學,若在今日,以他老人家的勤奮和智商,成為教授高工定然不在話下。外公每日若稍有閑暇,必定戴上老花鏡,讀書為樂。那時的農民家裏常常片紙也無,但外公家卻有書香之氣,他的七個子女有六人讀書,在當時確實難能可貴。我至今還記得外公讀過的兩本書,一是《三國演義圖繪版》(當時我五歲左右,記憶不清),是繁體直排版,顏色古舊。外公在編竹器之餘,常常在老屋的後門口讀此書,老屋後是一片竹林,竹影婆娑,涼風習習,外公讀書的身影那時已牢牢刻在我的心裏,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情讓我感到讀書是多麼大的一種樂趣。我三歲識數,五歲識字,小學時就讀書成癮,最後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是外公影響了我。第二本書是《薛仁貴征東》,是簡體橫排版。那次是外公到安陸來辦事,在我家閑住了幾天,那時我上小學,家中條件已經逐漸好轉,那是外公最輕鬆的幾天,除了在武裝部的院子裏閑逛外,外公就整日坐在我家門口讀書。我猜測那本書應該是爸爸買給他的,外公一向節儉,不會買很貴的書。可惜這樣的閑暇時光不多,在我的記憶中,外公僅僅來過我家一次。雖然之後大家的日子都漸漸好轉,但外公一直未能放下手中的農活,直到去世前幾天還在下地勞動。我多麼希望時光倒流,能夠讓外公頤養天年,每日喝茶讀書,含飴弄孫。

中國有八億農民,外公隻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個,他獨門小戶,每日麵朝黃土背朝天,赤手空拳養育了七個子女,並讓其中的六人讀了書。他十幾歲就挑起家中的重擔,沒有人幫、沒有人扶,對老人,他細心照料;對子女,他無私奉獻;對孫輩,他關心嗬護。直到去世的那一天,口中荷荷不能言,仍然放心不下當時尚未成年的四舅,目視著我的父親,希望能夠代為照料。回想外公的一生,充滿坎坷艱辛,但他堅強的性格,不屈的品質,樂觀的態度,詼諧的個性,深深地影響了我。雖然我洗淨了腿上的泥,從易棚村一步步走到了北京城,成為了博士、工程師和軍官,但我一直為有這樣一個農民外公而自豪。

題外話:

二舅這次讓我寫這篇關於外公的文章,勾起我許多回憶,兒時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是那麼親切。外公在世時匆匆忙忙,陪我的時間很少,但一想起外公,腦中都是一些溫馨的片斷。如晚飯後坐在草堆前乘涼,講故事說謎語;在屋後的竹林裏玩耍,看外公讀一些很舊的書;還有一次外公挑著我和易慶到雲夢去,由於我輕一些,就在我的簍子裏麵放了一些胡蘿卜,我躺在簍子裏望著天空吃胡蘿卜,無比愜意;那次外公到安陸,和我一起睡了幾晚,跟我講了很多故事,可惜現在一個也不記得了。

二舅的這本書講述了很多關於外公的事,我讀了很多遍,一直覺得無法落筆。書中的故事大多描述了人生的艱難與奮鬥,缺少一些溫馨浪漫的氣氛,因此我的這篇文章寫得稍微輕鬆一點。很久沒有寫文章,希望二舅幫我斧正。

王學斌寫於2007年3月,王學斌為大姐-易柳英之子,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2006年底完成博士學業,現供職於北京解放軍總參某部研究所。

南瓜的記憶

我媽有時跟我們講她的童年。有一次講到五四年發大水,水勢之大無法形容。因為北上園地勢較高,灣裏人都把豬和牛趕到北上園,防止被大水衝走。沒想到水越漲越大,漸漸淹到了屋梁。媽說當時隻覺得太好玩了,可以在樓上洗腳,在堂屋裏攔魚。一天水流湍急,上遊衝下來好多東西,都從北上園的豁口漂過,有穀草頭、木家什、南瓜、大樹、貓狗豬牛之類的。當時有個嶄新的紅漆大木櫃(當時能值不少的錢)從外公眼前飄過,上頭趴著一個奄奄一息的女人,還穿著新娘裝。遠處的村民大聲喊:“自德,要東西,不要人!”當時外公隻要用竹竿輕輕一撥那個女的就會滑到水裏,外公就可以撈起櫃子,但是我善良的外公沒有這麼做,他想救人。但眨眼間人和東西都流走了。水退後,豁口附近的人家都撈到了值錢的東西,隻有外公撈了一屋子的南瓜。

外公家真是與南瓜有不解之緣。糧食過關那會南瓜也幫了大忙,我媽每次提起南瓜都特別動情,她常教育我們:“牛不吃芝麻,馬不吃棉花,報蛋兒子(傻)才不吃南瓜”。那時候外公家裏人多,口糧又不夠。三姨媽剛會吃還不懂事,每次吃飯她三口兩口就吃完了,然後眼巴巴地望著外婆的碗裏,一邊看還一邊咂巴著嘴,還要不停地問:“媽,這是什麼?這個好吃嗎?那個鹹不鹹?”外婆不忍,總是把自己的勻給大家吃。外婆要做事、挨著餓還要給二舅喂奶,漸漸支持不住了,因為營養不良得了水腫病。姥姥感覺到危機,自告奮勇找隊裏,想去幫忙切南瓜,不要工分,隻圖減少自己在家的口糧。姥姥解了裹腳布,特意打理了一番,笑著來到食堂,可是管事的人一點不給麵子,還說了些難聽的話:“你來幫忙?除非出了古及精,還笑,笑得比鬼哭還難看,你那點心思誰不知道,還是回家等死吧!”姥姥回家痛哭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