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無憂
《走讀雲夢》通篇抒情,文字如散文詩般優美,且韻味十足。讀來印象最深兩點:
其一,作者極具想象力,創造力,恰切地運用大量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雲夢山不經雕飾的野性自然之美。作者駕馭文字水平之高,不能不令人歎服。
如作者將雲夢山比擬成沉睡的巨人。“森林”是巨人披散的“長發”,“山嶺”是巨人側臥的“身軀”,蜿蜒的“山徑”是巨人伸展的“手臂”,“山風”是巨人深酣綿長的“鼻息”;陽光被森林裁成的細碎的“美麗紋樣”是巨人從不更換卻常穿常新的“布衫”。誰能不歎服作者有如此神奇的想象力?
其二,通篇抒情,自然流暢,文字雖美,卻感覺不到為文的匠氣,直讓人品到一種返璞歸真,童趣十足的味道。
開首“走進雲夢,你不妨想,雲夢不是山,而是個沉睡的巨人。”之後是巨人的頭發、身軀、手臂、鼻息、布衫。將雲夢山想當成巨人的一係列聯想不是富於童話想象的孩子才會有的思維想象嗎?若成年人,恐怕隻會登高望遠,抒發“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哦,問好沉睡萬年的巨人……請繼續你的美夢吧。”雲夢山是巨人,小孩子對自然界中高大的事物和強大的力量通常都懷有敬畏之心。孩子是害怕巨人的,自然不敢驚醒。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頑皮的孩子將手指放在唇邊暗示大家踮起腳尖繞道而行,並悄聲告誡:“噓!別吵!我們悄悄走。”
“樹洞張著深黑的眼睛凝視我走過的腳。高大的黑螞蟻排著整齊的隊列在山路上遊行……”“含羞草,它那兩排細密的葉片倏然間象睫毛般閉攏了。”“這聰明的精靈,正坐在枝頭上好奇地向我張望”“它一縱身騰空而去,在樹梢上彈下幾片音符般的綠葉。哦,它是害羞了啊。”這樣充滿童趣的兒童眼睛看擬人化世界的句子比比皆是。
雖然“山林的寂靜中又隱伏著生命的循環和博殺。”但是,“我”在山林裏並不懼怕,我和其他豺狼蛇豹“沒什麼不同。我們一樣地叫喊,一樣地奔跑,一樣地渴飲山泉,一樣地,是它天真的孩子。”人本屬自然界一部分,動物一支,但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搖身一變,成為自然界的霸主,人與動物開始相互敵對,仇視,不能和諧共處。人類忘記了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自然之子,共同擁有一片藍天,腳踩的是同一個地球,現代文明使人越來越遠離自然,越來越背離人類最初的生活習性,而未經世事打磨的孩子則不同,依然保有淳樸的天性,所以,什麼人跟動物最親?孩子,是孩子!
文章濃濃抒發的始終是作者對雲夢山赤子一般的情懷,作者敬畏自然,依賴自然。所以,在雲夢的懷抱裏,“我感覺自己象一枚果實,經過雲夢的洗禮,漸漸地灌滿了生命的汁液。”對於自然,作者抒發的赤子一樣的思想感情就使作品蘊含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價值。在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的今天,對於大自然,我們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什麼樣的?是向大自然宣戰,一味地攫取自然資源,征服之,改造之,還是尊重敬畏它,和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作者沒有空洞地說教,但作品中彰顯的尊重自然臣服自然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顯而易見的。以至於作者說雲夢山“最可貴的,它是一方沒有被人們“加工、踐踏過的天然淨土”。”“也許隻有“天然”二字才配得上它。”甚至它的山水都“不需要人類賜名。”
當然,文章中動靜結合的景物描寫,作者豐富的曆史人文知識等都給文字平添了許多靈性和厚實感。我讀這篇文字幾乎是一氣嗬成的,隻在文字結尾幾小段略有走神,第一印象感覺通篇文字流暢幹淨,是否結尾部分略顯拖遝,可否再精煉些?與寶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