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剛健清新的豪俠之氣(4)(3 / 3)

陳子昂的創作實踐很好的體現了“風骨”、“興寄”的革新精神,為盛唐詩壇發展掃清了路障,從理論到實踐為唐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唐代文壇雄渾豪邁的主調實導源於陳子昂,他的感遇詩對李白、杜甫、韓愈影響較深,他的邊塞詩對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邊塞詩派有著不可估量的啟迪。關心國事,反應重大題材對李、杜、韓有深刻的誘發,由此可以推定,陳子昂是唐詩革新運動的先驅。

有人指責說,陳子昂詩有質無文,太過板滯,缺乏生動形象的篇章,這也確實是事實。因為陳子昂是個政治色彩較濃的詩人,他借《感遇》詩來恢複“風骨”“興寄”傳統,使詩歌創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與現實社會政治結合較緊,但是這種重思想,重幹預政治的創作理念易重蹈議論說理過多的覆轍,將抽象論題附於感性形象上,存在說教和缺乏藝術感染力。然而,他的改革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客觀的說,任何改革並非不偏不移的前進,總是在否定中確立、確立後又要否定,完全切斷與前人的聯係是不可能的,都隻能在批判中前進,先破後立,陳子昂很好的抓住了這一契合點,從理論和創作兩大方麵為唐詩注入了生命活力,對唐詩發展影響深遠,後人對其仰止有加。如:“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三。所享有“卓立千古,橫製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盧藏用:《陳子昂文集序》。的讚譽。他的《感遇詩》繼承了阮籍《詠懷》詩的遺脈,後啟張九齡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風》。杜甫稱“公生楊馬後,名與日月懸……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陳拾遺故宅》),對他的讚美溢於言表,崇敬仰之。陳子昂的《感遇》詩對元稹、白居易創作諷諭詩多有啟發。所以元好問說:“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可見,詩人及詩歌在當時的深入人心,變革的成功影響是深遠的,雖有“複多變少”皎然:《詩式》。的缺陷,但畢竟瑕不掩瑜。他畢竟開啟雄豪豪邁的唐代詩風,曆史功績是顯而易見的。

陳子昂的散文是中唐古文運動的先聲,他在《序》中表達了自己的革新主張,對六朝駢文的形式主義文風進行了有力的撻伐。他的文就如其詩一樣,彰顯著創作的個性風采,在創作理論上,對初唐四傑的實踐進行了補充,具有雄渾豪邁之氣。給人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他的文章都能結合現實生活,反映出時代精神,給人以鼓舞的力量。他的創作理想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特別是那些關乎國計民生,軍政大事的探討的政論文成就最高,如《上蜀川安危事三條》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上軍國利害事·人機》反映了窮兵黷武的人禍,加上瘟疫旱澇等天災,造成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這些對現實時弊的揭露,其現實意義和深刻程度要比四傑的懷才不遇的牢騷大的多,影響深遠的多。這些政論文,大多直言而出,毫無遮掩,有如諫臣魏征;一語既出,口若潰河之堤,洋洋灑灑,踔厲風發,一發不可收,有如縱橫家;一種浩然之氣的英雄主義精神,令千古文人墨客仰敬,頂禮,從精神到氣魄都給後人以極大的鼓舞力量。韓愈稱:“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在》)柳宗元稱:“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本乎比興者也。……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作者,梓潼陳拾遺。”《楊評事文集後序》。韓柳之評都說明陳子昂對唐代文學的發展的積極貢獻和功績,盡管他的實用文體仍用駢體,但他為中唐古文運動鋪平了道路,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所起的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那種昂奮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為盛唐文學的興盛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換一句話說,如果沒有陳子昂從理論到實踐的努力探索,那麼盛唐文學很可能不會如此自然的大發展,有可能要向後推遲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