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樂府的清唱大家白居易(3)(1 / 2)

千百年來,曆代文人騷客對這首詩讚不絕口,就是因為詩人給人們留下婉轉動人,淒哀悲涼的愛情故事。這種樂中生悲,結構巧妙的故事,最美好的事物被毀滅了,最真誠的相愛成了陰陽相隔,把人物悲情敘述的千結百繞,給讀者以撞擊和心靈的震撼。這恐怕是人們久久不能忘懷的原因吧。詩歌的中心在歌“長恨”,作者上去卻大加渲染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恩恩愛愛,極力鋪敘他們相親相愛的真摯,人們都知道,皇帝三宮六院,宮女如雲,大多為逢場作戲,虛應景致罷了,哪有真心相愛到永遠的?但詩人把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寫得真摯,寫得露骨,寫得世俗,拋卻了高牆深院的神秘。皇帝也食人間煙火,皇帝也有七情六欲,他與凡人一樣,愛得似火,愛得透徹骨髓,他和百姓一樣,也愛得世俗,也恨得入骨,這也是故事深入人心之處。本來,這是在描寫極樂的世界,良辰美景的氛圍,然而,唐玄宗身為皇帝,卻迷戀女色,荒於國事,釀成國家悲劇,從而導致了美好愛情的悲劇。這種極樂的結果就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劇,導致了男女主人公“長恨”的結局。詩人為了反複表現“長恨”,讓主人公的心靈在層層的痛苦中煎熬,如馬嵬坡賜死的場景描寫,把唐玄宗欲救不得,欲舍不能的矛盾心理,用極其細膩入微的筆觸,刻畫了他的萎靡精神狀態,形象相當感人,正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無窮無盡的恨。接著由恨轉為無窮無盡的思念,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渲染中,主人公的感情並沒有停留在一個基點上,而是讓主人公內心世界像剝筍一樣的層層展示,自然景物不斷變化的感應,把時間和故事一直向前推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又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蜀地行宮中內心酸惻淒苦,還京途經馬嵬坡勾起的沉重傷情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思人的痛苦,夜晚輾轉反側的寂寞。情思綿綿寄夢境,虛幻茫茫皆為空。可見唐玄宗思念之切,傷心之重,愛之真意,至此,“長恨”已寫得感天動地,動人心魄。然而詩人突轉一筆,使故事又別開境界,一個嫵媚漂亮的仙境的虛擬,把愛情悲劇的故事情節又推向了一個高潮,從而使故事更加波瀾起伏,回環曲折。這就使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的不斷碰撞中,詩歌把人物百轉千回的心理情結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宛轉動人了。

詩人在敘述故事中,塑造人物,將敘事、寫景和抒情有機統一起來了,由此形成了詩歌抒情上回環往複的特點。詩人為了渲染和深層次表達唐玄宗的思念與傷情,時而把主人公的情思移入景物,通過自然景物的折射烘托人物心境;時而通過人物對周圍富有特征的景物的身心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情愫,經過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蓄積內心的難言之情。這是詩人構思絕妙之處。西去入蜀途中,對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旌旗等悲涼秋景的描寫,就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悲愁情緒的;麵對蜀地的青山秀水,唐玄宗沒有任何情致,反而都成了觸及傷心的對象,更增加了他內心的痛苦,這種用美景寫哀情的手法,使主人公的感情更深入了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中的鈴聲煩繞人心,很易把人帶入傷感之境。再加上一見一聞,一色一聲,又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淒清愁苦,這又深似一層。還京途中,故地重遊,玉顏不再,不由憶起往昔,徒增痛苦,這又進一層。宮中見到太液池中的芙蓉花和未央宮中的垂柳仿佛見到了楊貴妃的麵容,表現了人物極為複雜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到天明,集中表現人物被情思縈繞而不得入眠的苦苦思戀,春如此,秋如此,全是黯然神傷的思念,從方方麵麵,反複渲染主人公的苦苦尋覓和追求,現實中找,夢中覓,仙界尋,表現出主人公對愛情執著的情思。這種要言不煩,循環往複,層層渲染的結構,使主人公的情感盤旋上升,逐漸達到了高潮。使人物的情感蘊藉深邃而豐富,富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長恨歌》千百年經久不衰品評不已的原因所在。在敘事中,這與作者善於敘事中抒情,感情千繞百回有層次的渲染推進分不開;與描寫細膩傳神,心理刻畫獨特,對人物內心情感的層層剖剝分不開。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中,我們時刻能見到作者的影子,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在。這是因為,白居易在寫作《長恨歌》之前,曾有過一段感情經曆。一是在貞元二十年,作者三十三歲,在徐州遊曆時,與節度使張愔之席間,遇到善歌善舞的張愔之愛妓關盼盼,為此白居易贈詩二句“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在後來他寫的《燕子詩三首》中,均可看出,他對關盼盼的好感。二是同年白家舉家遷往秦中下邽金氏村,之前白家曾居徐州符離,二十七歲自符離移家洛陽時寫了一首《留別》詩,從中可知白居易在兩年前已與符離年方十五六歲的女子湘靈相戀。此後就有“寄湘靈”、“懷湘靈”、“長相思”、“生離別”、“潛別離”、“舊夢”等等,寫的均是與湘靈相戀、相別、相思之情。因為遷家不得不與正熱戀著的湘靈“生離別”。兩年之後他寫《長恨歌》時,從感情上肯定融入了這段經曆,要不然,他僅憑曆史和傳說能寫得如此真切,纏綿、動人嗎?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想象的,特別是在最後一部分的風情描寫中更是豐富的生活積累,從潛意識中顯現出來了,當然,我們不能將詩中所寫愛情看作世俗一般的愛情,它是帝王與寵妃之間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真愛,隻因二人享樂過度,貽誤國事,導致安史之亂,鑄成了自己無可挽回的愛情悲劇,所以才造成“長恨”,此處諷諭之意很明顯,諷諭大於風情。對於大多曆史事件,詩人進行了巧妙的剪裁,往往一筆帶過,把主要筆墨用在愛情和長恨上,這樣主人公的形象才完整統一到“情”和“恨”上,才能自然轉換到下文的風情描寫上來,使風情有坐實之地。這就是作者的高明處。正因作者以曆史人物及故事為依托,充實於想象和虛構,加進自己的豐富多彩的感情經曆,才寫出了這首千古絕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