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新樂府的清唱大家白居易(4)(2 / 2)

這兩首詩代表了白居易新樂府詩的最高成就,為世世代代的文人騷客所稱道:“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趙翼:《歐北詩話》卷四。。“古今長歌第一”明:何良俊語。。那現實主義的細膩刻畫描繪,那充滿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那生動、完整的故事性與哀婉、濃鬱的抒情性的天然結合,給後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些都表現了白居易在新詩體上的獨特創造和探索精神。

總的來說,白居易的詩歌理論,新樂府運動的推行,大量的新樂府詩歌創作都為中國詩壇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特別是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尚俗平易的語言,突破了詩歌內容狹隘性,改變了過分雕琢的不良習慣,恢複了中國古典詩歌關心現實社會和民生疾苦的詩風傳統,既開拓了詩風的表現領域和空間,又發展革新了新的詩歌語言,中唐以後,白居易的不少詩作被演義為小說、戲劇,如元代白樸依據《長恨歌》改編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長生殿》等,可見其詩作影響的深遠。

白居易是中唐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作品相當豐富,有近三千首詩傳世。同時,白居易在散文創作上,名篇也不少。他雖非古文運動成員,但在他的創作理論的指導下,也寫了大量的質實切用的散文。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中總結評價了他的各種文體的特點,賦讚、箴戒“長於當”、碑記、敘事、製誥“長於實”,啟奏、表狀“長於直”,書檄、詞策、剖判“長於盡”。這些散文均能結合實際,有感而發。他的《策問》約有七十五篇,內容涉及軍政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議論準確恰切,見解深刻,語言流暢文旨自明;他的書信體別有特色,往往先敘述近況,後敘述朋友間的互相思念,寫的真切感人。《與元九書》、《策林》、《新樂府序》中闡述了他的文學見解,創作原則,創作的標準、創作的目的,文中評詩評文,其中兼有抒發憤懣不平之氣,情理兼備,極有文彩。它們既是唐代文壇上著名的文論,又是獨樹一幟的書信體散文,此文對新樂府運動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他的記事記遊傳世之作很多,如《廬山草堂記》、《冷泉亭記》、《三遊洞記》、《荔枝圖序》等,繪景繪形、清新如畫。

《廬山草堂記》,從東、西、南、北全方位描述草堂所居位置的美妙佳境。南麵有平地,平地中有平台,平台南有方池,北麵五步之遙依山傍石,其上雜生奇花異草、飛泉、茶樹;東麵有“水懸三尺”的瀑布、瀉在石階上,然後落入石渠,堂西右山腳下可用竹管引山泉,這些均是草堂四周的近景,所以寫來較為詳盡,描寫遠景是從內向外自然延伸,即利用時間變化,寫非共時性的物象之美,有細筆刻畫,有粗筆勾勒,形成與近景的點染相平衡之勢。全文先總寫,後分寫,然後再總寫,形成環狀結構。作者的視線由客觀的、外在的角度觀察草堂獨特的位置及草堂內部的情況,然後視線由外在向內在、由客觀向主觀轉化,住進草堂之後,物我合一,視線由草堂向外在四周擴展,讀者的視線跟著作者視線的變化而變化,大有身臨其境,自己住進草堂一般的感受。全文句式變化多端、光澤、明暗隨人意轉,排比,比喻、誇張、白描各盡其妙,最後的議論,盡顯歸隱之態,真乃如詩如畫,令人向往之至。充分表現了白居易的語言功力,也表現了作者文學主張的實踐性、創新性。

總之,白居易的文運用多種手法、調動各種手段,寫來多具特色。楊升庵認為白居易的散文“晶瑩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莫能名狀”,造語有如柳宗元。“世以為太易輕議之,蓋亦未深玩之也”《彤鉛雜錄》卷七。。這就說明白居易的散文看似平易,但隻要深玩咀嚼,就會味到它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