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新變清唱(3)(1 / 3)

李商隱另一首《詠史》絕句是其詠史詩中的傑作之一。“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盤。”“北湖”和“南埭”均為六朝帝王尋歡作樂處,現在已是汪洋。曆史的變遷,烘托了空虛蒼茫感。曆史興廢均融彙在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與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中“一片降幡出石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一片降旗”是六朝總的象征,而“一片降幡”僅指孫吳。作者從廣度和高度兩方麵,透過形象看曆史,手法之高妙,令人折服。六朝三百年滄桑曆史僅是破曉殘夢,盡管有鍾山龍盤這一天然屏障,但“國之存亡,在人傑不在地靈”屈複:《玉溪生詩意》卷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人的重要性,“龍盤”之險不可憑。“水漫漫”從眼前廢景揭示意蘊:“一片降旗”是從曆史興亡中揭示意蘊。“三百年來”把“一片降旗”的朝代更替,關合在“曉夢”一場,渾然天成,蓄勢高聳,推向高峰。詩人這種獨具慧眼的認識,表現了富有遠見卓識的思考,這種與人不同,新穎別致用形象說理的詠史確實顯示了詩人思角的獨創。

李商隱的詠史詩中充滿了才不盡用,不遇於時的感慨,這一感慨在字裏行間潛伏著,通過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在李商隱生活的那個時代,統治階層腐化淫樂,不思蒼生死活,矛盾四伏,危機連連,但最高層仍然信佛崇道,煉丹食丹,以求長生不老的虛幻世界,蕃鎮割據的勢力越來越強,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中興無望,所以他們對朝廷失望了。李商隱從小失去父親,後來入仕後又不由自主地卷入牛李黨爭漩渦,為此長期位居下僚,不被重用,為此,他的詠史詩中始終透露著不屈的個性、不服輸的倔強氣質。如《題任彥升碑》:“任昉當年有美名,可憐才調最縱橫。梁台初建應惆悵,不得蕭公作騎兵。”借任昉之事流露出俊傑之才終未揚眉吐氣的遺憾,既有淡淡的惆悵情緒,又有自我調侃的口吻。由此表現出詩人倔強不屈的性格。另外《憶梅》中“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正暗喻自己少年聰慧,文名早立,科第早進,但一連串的打擊和不幸,使自己仕途暗淡,競至於“克意事佛,方願打鍾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情緒似為頹唐;他的《杜司勳》一詩借讚杜牧表達自己已是其同道和知音。“刻意傷春複傷別”就有雙層意蘊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小李杜”詠史成就是共同的,他們的詠史詩中蘊含著懷才不遇的感情,實際上也是對不公平,不公正的封建製度對人才扼殺的批判和有力的抗爭。

詩人通過一個又一個形象,一個又一個畫麵的描繪,讓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自然形成對照,在強烈的對比中,跟讀者以深刻地啟示,並留下突出鮮明的印記。這種詠史寫法,李商隱慣用,杜牧亦如此。《馬嵬》詩重點寫玄宗在馬嵬驛被“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首聯夾敘夾議,流露譏諷基調。頷聯與頸聯均寫馬嵬驛悲劇經過,筆調輕靈,形成強烈對比,並且時間和空間上都跳躍性較大,其中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六軍同駐馬”與“七夕笑牽牛”形成對照,耐人尋味。當年玄宗於七夕夜和貴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僅相見一次,而他倆卻能長相守,“世世為夫婦”,當“六軍不發”時,卻賜楊妃死,譏刺之意無遺。“七夕笑牽牛”高度概括了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兩相映襯,對比強烈。尾聯寫唐玄宗做了四十年皇帝卻保不住愛妃生命,而平民百姓的盧家卻能保住自己善“織綺”、“采桑”的妻子莫愁。這一對比,構成了全詩的總結,批判味濃鬱,議論與評價都是通過形象、畫麵來展開的。另如《北齊二首》: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其一)

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群王獵一圍。

(其二)

兩詩借古鑒今,藝術表現手法一致,都是先議起篇。第一首先從議論入手但議論是通過形象體現的,前兩句借用“一笑”和“荊棘”兩個典故,自然和諧,不露痕跡,意脈相連,後兩句議論轉為形象畫麵的展示,“一笑相傾”的春宮圖,北齊亡國,此處用了誇張手法,誇張了荒淫誤國與亡國間的必然聯係,由特殊表現一般,議論由形象來體現,議論與形象兼互,而第二首則是議論完全融於形象之中,“巧笑”與“萬機”是反語,“傾城最在著戎衣”仍為反語。大軍壓境,國不堪保,他們還在盡情淫樂,對帝妃至死不覺悟刻畫的淋漓盡致,全詩都在描寫形象,運用反語,但議論已融入形象中,通過對形象入木三份的刻畫,批判之意自然明晰。同時,第一首三、四兩句於形象刻畫中形成強烈對比,第二首三、四兩句在展示形象畫麵中,結論已出來了,詩人巧於構思,追求新奇的手法得到了成功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