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新變清唱(5)(1 / 3)

金陵為六朝古都,盛衰滄桑,往往成為詩人們寄慨言誌的話題。但是一般詠金陵詩多為一景一事,而許渾則為“渾寫大意”、“涵概一切”俞陛雲:《詩境淺說》。,藝術概括力極強。首聯由隋滅陳發端,頷聯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詩人登而望,遠近高低盡是鬆楸荒塚,殘宮斷垣野草漫跡,南朝繁榮盛況,已成陳跡,頸聯用比興手法概括世事的風雲變幻;尾聯抒發繁華易逝的感慨。這首懷古七律,在形象選取、字句錘煉上極見章法功能。就頷頸兩聯而言,全用自然景象反映社會。中間兩聯都以自然景象折射社會變化:頷聯直觀描述,為賦法構文,頷聯用比興暗示王朝盛衰交替,用司空見慣和神奇怪誕之物寫出了形象的豐富多彩。烘托一種神秘莫測的浪漫主義氣氛,憑吊六朝遺跡,感慨古今興亡,實乃一唱三歎也。尾聯曆來被人稱誦,成為名句。全詩煉字、結構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曆來被人稱道,就從語言的結綴,宏大的氣勢、結構的渾融上有如杜牧詩,無怪乎有人把許、杜二人詩往往混為一處,因二人同屬一詩歌流派,風格又相近,選材、塑造形象又有相似處,所以,人們欣賞時往往有錯訛。

許渾的詠史懷古詩對曆史的涵蓋範圍極廣,表達了對繁華鼎盛終將消亡的無可奈何之意。如《鹹陽城東樓》“浮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此聯寫來氣勢博大:“雲、日、雨、風”四景遷動、心情立變。四景之間清晰、自然、流動的關係,卻有極錯綜輝映之妙。雲起日沉,雨來風滿,景物變化一層推進一層,有條不紊,藝術上給人錯錯落落,“參差”有致之感。風雨將至,形勢逼人,“滿”亦虛亦實,“風滿”實為空無一物,空空落落蓋顯愁情意緒之“滿樓”,聲色如新,氣勢兼備。“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此聯正使全篇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之妙,悠悠千載,無窮無盡,從空間上,眺望城、樓、草、木、汀洲,從時間上,自古及今,滄桑演變,千載之思,令人不禁同起無窮感。從古及今,時也悠悠,情也悠悠,每個人僅為千載過客罷了,而秦漢都城鹹陽之興廢不過也如同千載過客一般,轉瞬變化有如天壤之別,人老盛衰和曆史進程的縱覽推進,既表達了明顯的傷今意味,又表達了曆史的空寂冷漠之感。抒發了興盛之後消亡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另如《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高,昔人城此豈知勞?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鴉噪暮雲歸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憐緱嶺登仙子,猶自吹笙醉碧桃。”此詩前半由城市的衰敗轉念當年興建時的情景,勞民傷財而建之城市任其荒廢,豈不令人痛惜!接著詩人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奔流東去的洛水,暗含著光陰易逝,人世滄桑,昔日繁華的鬧市、隆盛的朝會、熙來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都若隱若現,隨嘩嘩的洛水煙消雲散了。“水聲”依舊,“山勢”依舊,見證著洛陽故城的興盛荒廢,人事變遷之快令人震驚。作者用寫景來概括上下千年的曆史巨變。詩人內心無窮的悲慨蘊涵其中。這種曆史滄桑的感慨,顯出詩人憑吊故城的感懷,氣象開闊,時空跨度大,心緒複雜而深沉。後半由奔馳的想象回到現實中,進一步點染氣氛、暮雲、寒雨、古堞、空壕繪就一幅淒清的圖畫,蕭瑟淒涼的情味立即濃重起來。由世事無常又進一步推想到神仙永存的臆想。詩追撫山河陳跡,俯仰今古興衰,感慨深沉而無限,寄寓著現實幻滅的悲哀。全詩蒼涼而開闊,句法圓活,隻是後半部分未能翻出新意,有落入俗套之嫌。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此首詩都不失為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