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新變清唱(5)(2 / 3)

在許渾詠史吊古的詩作中,有的七絕寫得也非常老道。如七絕《途經秦始皇墓》就屬一名篇。“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在秦皇漢文陵的對比中,提示人心向背,即使統一六國的情勢如同猶在高聳入雲的宮殿一樣,如何氣焰衝天,最終是要崩塌的。在眾多詠秦始皇陵的詩中,“王維‘星辰七曜隔,河漢九皋開’;許渾‘一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元好問‘無端一片雲亭石,殺盡蒼生有底功’,侈語、冷語、漫罵語、各有其妙”。葉矯然:《龍性堂詩話續集》。此首詩妙就妙在後兩句與前二句似斷而實連,人們隻拜漢文陵,正說明秦始皇的暴政與漢文帝的仁政形成對比,從詩人到“路人”,實際上卻有形愈鬆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厚重的力量。

除了詠史絕句外,許渾遍遊南北勝景,寫景抒情詩,亦多有佳作。如《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一首送別歌後,友人纜解舟行,匆匆和無奈之情溢於滿眼,朋友間不得不離去。深秋時節,兩岸青山、紅葉映襯江水,色彩格外明麗。二者形成強烈的反差,氣氛似乎不協調,景色的鮮豔與離別情緒更為難堪,徒增愁緒,正如王夫之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薑齋詩話》。,越如此,水流湍急,舟行快速,意境和心境相統一。第三句極寫別後酒醒的惆悵空寂,第四句卻不直接寫離愁,而是宕開一筆寫景,景的淒暗迷茫和詩人蕭瑟冷清的心境相契合。這種借景寫情,比直抒別情含蘊更為深厚,感染力更為強烈。前兩句寫了明麗之景反襯別緒之情,後兩句以淒涼迷離之景襯托孤獨惆悵的離情,一、三句寫舟發、人遠,二、四句用自然景物烘托渲染,這樣以來,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又富有變化,極有章法躍動變化之能事,體現出詩人詩格圓熟而又韻致悠長的特點。許渾的這類寫景抒情、離情別緒詩,大多反映他的個人境遇和閑適生活,詩中常以鳥、禽、蟲、魚為點綴,詩麵略顯淒涼冷寂,內容欠豐富多彩,如“扣舷灘鳥沒,移棹草蟲鳴”(《送同年崔先輩》),“魚沉秋水靜,鳥宿暮山空。”(《憶長洲》),鳥、禽、蟲、魚等意象重複使用,就落入了俗套。為此,所謂“許渾千首濕”《苕溪漁隱叢話》引《桐江詩話》。就指他詩中“水”、“雨”的重複使用。韋莊說:“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真珠量不盡,惠體虛作碧雲閣《題許渾詩卷》。”。可見許渾的七言律絕在晚唐是很著名的。他常把律句三字尾的聲調作:“仄平仄”、“平仄平”拗峭變化,世人稱為“丁卯句法。”革新精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他的詩前半闊大,境界開闊;後半平遝,淺陋直白;單見句子尚可,全篇而論就嫌內容布局少變,底蘊淺近,意境雷同,為此往往被後人所批評。

同杜牧、許渾略晚的劉滄,也是晚唐懷古詠史名家,所寫意境更為蕭瑟冷落。如《經煬帝行宮》:“此地曾經翠輦過,浮雲流水竟如何?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隋煬帝的敗亡比浮雲流水的速度還快,在控訴隋煬帝罪行時采用實景寓意。出宮所見,滿眼盡柳色,有思與景諧,物與神遊之妙,《樂府指迷》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語結情最好。”尾聯正是“以景語結情”。將詠古和諷今融為一體,形成別具一格特點。全詩句句是即景,句句有深意,清新朗朗,自然動聽,味之無窮,構成了空靈浪漫的氣格。另如《秋日過昭陵》:“那堪獨立斜陽裏,碧落秋光煙樹殘。”能把本朝帝王陵寫得如此淒涼的實在不多。所以,在他的詠史懷古詩中,秋意甚深,衰颯之風強烈。胡震亨評曰:“劉滄詩長於懷古,悲而不壯,語帶秋意,衰世之音也歟?”《唐音癸簽》卷八。。此評是比較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