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開拓心靈世界的一代大師(4)(3 / 3)

朦朧詩的獨特境界

朦朧是李商隱詩歌的主要特征,他常用朦朧境界表現朦朧的情思,這種情思往往又是轉瞬即逝的、虛無縹緲的獨特的意象組合,必然使詩意更加迷離飄忽。他的《無題》的多數篇章盡數此種特征,“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玉盤迸淚傷心意,錦瑟驚弦破夢頻”、“已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楓樹夜猿愁自新,女蘿山鬼語相邀”、“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些詩都表現了朦朧瑰麗、隱約淒迷的意境。在他的無題詩中,記夢詩和夢境的意象出現的非常頻繁,對朦朧意境的形式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就是不寫夢的詩朦朧色彩仍然突出濃烈,寫日常生活中的瞬間感受、印象或情思同樣充滿朦朧之意。這些朦朧顯出其詩飄渺輕靈、纖柔隱約。詩人將朦朧縹緲作為一種藝術追求來探索,並有了長足的拓展,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實際上,朦朧意境在《詩經·蒹葭》中就已有之,屈原的《離騷》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上天入地的交友行為也顯示了此一特征,到了正始詩人阮籍因“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故每有憂生之嗟,雖誌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這正說明阮籍詩“隱”而“深”的特點,詩人往往通過景物來暗示當時的社會,或象征著無邊無際的黑暗,在景物描寫上,善於把詩人主觀感情與客觀事物的描寫融合在一起。詩人心靈深處的憂思,往往無法排遣,無處傾訴,這就為詩人增加了無窮的痛苦和憂傷,表達了人世間最深沉和最不幸的感情。在阮籍的詩中,以哲學關照人生,借助於帶哲理性虛幻設置的事來寫景抒情,隱隱約約地暗示詩的旨意。在描寫中,又略去事物的形態,隻選其神貌,致使詩的旨向恍惚迷離,並缺少形象性,二者之間沒有具體聯係,導致其詩理解起來有點晦澀難解,因其詩的理性過強,情感又淡化,又沒有形象化的描寫,使其詩理性色彩過濃,隱蔽性過深,隱晦曲折,為了明哲保身,他作詩不敢直言,為此常借比興、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寄托懷抱,這樣以來,他的詩有時含蓄蘊藉,有時又朦朧多義,有時又晦澀不知所雲,缺乏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如他的《詠懷詩》。而李商隱的詩在形象中傾注著濃鬱的個人情愫,同時他又吸取了前輩的藝術成果,努力去表現原汁原味的情感狀態,其詩“有聲有色,有情有味”(何焯《義門讀書記》),而有別於阮籍的說理過濃,缺乏藝術性。李商隱的詩朦朧而不晦澀,阮籍的詩卻朦朧而晦澀,朦朧過了頭,詩中包含的事理隱晦過了度,甚至影響了表情達意的鮮明性和完整性,這就不是一種藝術方式了,就是一種晦澀難明的文字遊戲了。李商隱的詩雖朦朧,但給人的是一種美的情致,通過濃濃的情義表現出真摯的追求,是一種情感的享受,內心情思的陶冶。

李商隱師承於李賀詩,有模仿,有開拓。他們的詩因為都有對隱晦即逝的心理活動的細膩描繪,所以二人的詩都有一種朦朧境界的神秘,正如司空圖所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們的詩中都有一種情感意緒的湧流,衝擊著讀者的心靈,觸動著讀者的每一根神經,讓讀者陶醉於濃濃的意緒氛圍之中,體驗著詩人反複體驗過的心理變化,讓讀者甚為感染,產生共鳴。在作詩時,他們都善於隱蔽全貌,隻露冰山一角的情緒意脈,從而收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情致。郭紹虞:《中國曆代文論選》二,第20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特別是李商隱的詩總是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彼岸,忽而目前,所有的情思意緒似斷似連,似連又斷,讓人的思維無論如何無法追上他的情思的飛翔奔騰。因為二人都執著於內向性情感的追求,並且越走越深,越走越醇,越走越細致入微,撲捉到轉瞬即逝的變化,從而形成特殊的朦朧美的詩境實屬必然,是他們朦朧詩美的創造性的結晶。如果沒有這種朦朧的詩美,李賀的《聽穎師彈琴》、《雁門太守行》、《夢天》、《羅敷山人與葛篇》,李商隱的《無題》、《碧城》、《錦瑟》、《嫦娥》等就不會有那麼多解說,那麼多的新意。眾人解說各執一詞,從而更加豐富了他們詩歌的內涵,更加吸引曆代詩評家去品讀體味詩人若隱若現的情感,積極追索詩人靈魂深處的奧秘。這種形式千百年來,由疑惑、批判、否定到認可,欣賞、玩索、品嚐都證明了二位大師藝術追求的境界的高尚,令人高山仰止的敬佩而無以言說,一代又一代,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品讀,使朦朧美的特征更加完整,更加神奇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