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人物中有神、有人,作者把神仙、愛情和俠義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交織複雜的關係,傳奇性很強。由龍女牧羊的幻境,入洞庭的秘密、龍宮的華貴,珍寶的瑰異、宴樂歌舞的美妙,柳毅成仙等故事情節片斷形成小說騰挪多姿的結構,經過作者大量的細致入微的描繪和大力渲染,又增強了小說的傳奇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緊緊圍繞著龍女爭取婚姻自主的主線,層層深入,波瀾起伏地展開矛盾衝突。龍女被救,問題本已化解,故事即可結束,但又生出錢塘君逼婚一節,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頓起波瀾。柳毅歸鄉連娶三妻,似乎與主線關係不大,出人意料的是,柳毅新娶之盧氏,正是自己所救之龍女。故事又進入神奇境界。曲折婉轉,逐步加深的故事情節曲徑中逐漸進入神妙,在故事情節的推進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成功,得益於想象豐富的生動描寫。如:
語未畢,而大聲忽發,天坼地裂,宮殿擺簸,雲煙沸湧。俄有赤龍長千餘尺,電目血舌,朱鱗長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雨雹,一時皆下。乃擘青天而飛去。
這段描寫,將現實生活中人的性格的某些特征與自然界中錢塘江奔騰的怒潮,風雨雷電形成的驚心動魄的場景以及龍的傳說的神話有機結合起來,其虛構想象的浪漫主義手法運用的自然和諧,展現出清新明快的故事風格。正因為此,後人把它改編成多種多樣的劇本,如宋官本雜劇《柳毅大聖樂》、金諸宮調《柳毅傳書》;元人尚仲賢的雜劇《洞庭湖柳毅傳書》,明代的《桔浦記》和《龍簫記》,清代的《蜃中樓》,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的《龍女牧羊》和電影《柳毅傳書》都是由它發展而來,可見它對後代戲劇文學的影響。
這一傳奇小說之所以影響如此大,就因為它在原故事的基礎上有了很多獨創性。故事是在戴孚《廣異記·三山》的基礎上增加愛情內容衍化而成,情節改編得更為曲折波瀾,人物性格也是一個全新的麵貌,除了柳毅為龍女傳書的義舉,不求回報之外,還傾力塑造了錢塘君的英雄氣質,叛逆個性,知錯就改的品質,在神話愛情故事和三個主要人物形象中,都寄托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因此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愛情婚姻傳奇故事中,影響最大的是人世間的男女情愛故事,這類小說有《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柳氏傳》等名篇。他們完全擺脫了誌怪的困擾,而用濃墨重彩的描繪,催人心魄的情感來反映人間的男女之愛,具有全新的麵目,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娃傳》是一篇較早麵世的傳奇小說,作者白行簡(776-826),白居易的弟弟,字知退,進士及第,此小說約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寫的是滎陽公子鄭生赴京應試,盤桓京城之際,與名妓李娃相戀,感情深篤,一年餘資財耗盡,老鴇與李娃聯手設計拋棄了他,從此流浪街頭,做了喪葬店唱挽歌的歌手,一次與他人賽歌時被其父發現,認為他辱沒門風,鞭笞他以至於昏死過去,而後拋棄了他。後來被同伴相救,他已遍體鱗傷,從此論為乞丐。在風雪酷寒中四處討要。一天在一朱漆大門前哀叫乞討時,被李娃所聞,在悲慟中良心發現,發誓贖身並與鄭生同居。李娃對鄭生是一片赤誠,經過她的精心護理調養,鄭生逐漸恢複健康,在李娃的督促引導下,從此鄭生發奮讀書,應舉榜上有名,進士及第,並授成都府參軍。鄭生之父剛好任成都尹,從此父子相認。滎陽公深受感觸,備六禮迎娶李娃為媳。十多年後鄭生官至方麵大員,李娃被封為汧國夫人。在當時門第森嚴的唐代社會,士人與妓女的愛情多為悲劇而終,這種完美的大團圓結局純為虛構,隻是回避了現實的尖銳矛盾而已。這種結局在當時的傳奇小說中並不多見,所以成為後世戲劇小說常摹擬的模式。不過,這種故事模式確實來之不易,表達了人們美好善良的願望,久經磨難之後的愛情才顯出可貴,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善良的人們的希望,同時曆代讀者的心理上都有一種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對人生得到一種幻覺上的滿足,這篇小說正好迎合了人們的普遍心理和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