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給自己的心理做個保健——心情舒爽每一天(2)(2 / 3)

8.不要處處與人競爭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以別人作為競爭對象,迫使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之相處,以和為貴,隻要你在心理上不把別人看成對手,別人也不一定會與你為敵。

9.對人表示善意

我們經常被人排斥是因為人家對我們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手,心理上的壓力自然會緩解,心境自然會平和。

10.娛樂

這是消除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其實,娛樂的方式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有令人心境舒暢的效果。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以上要訣平常無奇,但捫心自問,您能做到多少?知而不行,等於不知。要想真正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還在於身體力行。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係,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第一節)夢鄉甜美益身心

張伯伯今年69歲,退休後在家閑來無事就迷上了看電視。經常看到深夜,直到所有頻道都打出“謝謝收看,晚安!”的字幕後,他才上床睡覺。但總是翻來覆去地睡不著,有時會折騰到天亮,整個人沒精打采的,時間一長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張伯母向來都是老鄰居們羨慕的對象,因為她有一個既能幹又對她好的老伴。可是前幾天張伯母突然住院了,竟然是被張伯伯氣得心髒病複發。家人和鄰居們都很奇怪,老張頭怎麼會這樣呢?原來張伯伯最近總覺得頭發昏、雙腿發麻、沒有食欲、心煩意亂,那天因為一句話和老伴拌起了嘴,一時難以自控就衝老伴大發雷霆,把老伴罵了個狗血噴頭。氣得老伴心髒病複發,在醫院搶救了三天,才保住了性命。

事後張伯伯後悔不已,可就是不知道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地發火。經醫生診斷,張伯伯的表現主要是與睡眠不好有關。

睡眠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隻有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使機體各器官功能得以恢複。然而,老年人由於生理與心理的一係列變化,常會使正常睡眠受到擾亂,出現失眠現象。失眠不僅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情緒,甚至導致意外傷害的危險性增加。

引起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麵:

1.生理因素

(1)隨著年齡增長,正常老年人睡眠的實際時間比中青年少,而且缺乏深睡眠;夜間入睡潛伏期延長,且會多次醒轉,再入睡緩慢。

(2)由於老年人軀體器官的衰老,易發生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硬化等,這些疾病會造成身體疼痛、瘙癢、呼吸不暢等,也會影響睡眠。

2.心理因素

(1)社會角色的變化。進入老年期,將麵臨離退休的問題,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離退休後,生活規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習慣的作息時間從此被打亂,許多老年人一時難以適應,常常會產生頹喪情緒和失落感。由繁忙的事務性工作、有明顯工作任務、較多人際交往的社會大環境中,退居到以家庭為主的生活小空間,生活內容和節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易使部分老年人產生無價值感,老而無用或不平感,部分老人會因此而煩躁、抑鬱、寡言、茫然等。

(2)家庭角色的變化。居家為主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與子孫後代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差異矛盾更為突出。部分老人會因為自己經濟收入的變化、社會角色的改變,擔心在家庭中的地位發生變化,於是變得敏感,顯得嗦、嘮叨、固執,造成家庭氣氛緊張,家庭成員間關係不和睦,這更會使老年人情緒低落,心情壓抑、苦悶,從而引起失眠。

(3)重大的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包括喪偶、喪子(女)、再婚、子女獨立、意外傷害等。尤其是喪偶,老年人因為失去了生活中的伴侶,失去了精神支柱,突然變得孤單、寂寞。這樣會使進入晚年的老人失去信心而陷入苦悶、憂傷、孤獨之中。

3.其他因素

如睡眠環境的改變、藥物因素的影響等。

心理專家給你支招:老年人如何才能夠告別失眠(1)放鬆情緒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遠不及對失眠的恐懼與憂慮。對失眠的恐懼與憂慮,會產生惡性循環的精神的作用,即失眠-恐懼-緊張-失眠加重-恐懼加重-緊張加重-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後,放鬆情緒,冷靜地接受現實至關重要。同時要認識到,失眠時隻要能做到心身放鬆,即便是整夜不眠,也無大礙。高僧經常靜坐(臥)不眠卻能長壽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