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實驗證明,吟詩可使大腦皮層的抑製和興奮過程相對平衡。此時,可使體內激素和其他活性物質的分泌增加,血液循環及神經功能調節處於良好狀態,有利於消除精神上的煩惱和壓力,有益身心健康。尤其對失眠症、憂鬱症等有較佳的輔助療效。
唱歌也有類似功效,尤其對增強心肺功能有益。唱歌可以使聲帶和胸腔振動,配合腹式呼吸,有利於增進氧氣吸入,提高肺部組織活力、增大肺活量以及促進心髒血液循環。
日本科學家發現,經常唱歌的人,煩躁、焦慮的時候較少,原因是唱歌可以發泄鬱悶滯氣,振奮精神,使人心情舒暢,樂觀自信。
無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經常高歌一曲或哼唱小曲,都不失為解除精神疲勞的一種好方式。
您也不妨一試。
附:走進長壽之鄉揭開長壽之謎
健康長壽是老人們的共同願望,也是老人們共同的心理特征。那麼老人們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我們一起走進長壽之鄉,揭開長壽之謎,獲取長壽秘訣,踏入長壽之門。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聚集著眾多的百歲老人。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巴馬縣百歲老人有6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百萬分之二百九十五,名列全國(縣級)之首。在1991年日本東京國際自然醫學年會上巴馬被確認為世界第五長壽鄉。為什麼巴馬縣有那麼多百歲老人?長壽的秘訣究竟在哪裏?帶著這些疑問,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與廣西老齡委合作,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心理等幾個主要方麵於1994年對巴馬百歲老人進行了一次全麵考查。
巴馬縣位於廣西的西北部,屬於山地丘陵地帶。平均海拔在400~600米,負氧離子多,空氣清新。當地人多分散居住在山區、河穀、林區,無噪音。巴馬地處亞熱帶,植物生長茂盛,四季常青,有利於保護視力。植物種類多達2000種以上,降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飲水都是相當程度的硬水,含有大量多種微量元素。雨熱同季,春暖秋爽,夏天無酷暑,冬暖無嚴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巴馬人長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巴馬縣因山巒重疊、交通不便,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封閉式保護區,抵禦了一些傳染病的侵入。曆史上無大規模戰亂,生活比較安定,為老年人長壽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多山、交通不便,又限製了經濟的發展,然而,落後的經濟卻使當地人有限度使用化肥,而長期使用農家肥,減少了農作物的化學汙染,土壤-農作物-人類這一生態學的生物鏈得以保持,以支撐著長壽者的生命。巴馬縣以瑤族、壯族人口為主,人際交往淳樸、家庭和睦、鄰裏互相關心、尊老愛幼的民族文化傳統也為巴馬人創造出有利於長壽的生活環境。
有規律生活,適當及合理地飲食是巴馬老人生活方式的特點。百歲老人終生從事勞動的時間較長。90%以上的老人在10歲以前就開始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
60%的人進入老年期(60歲)後,每天仍然從事8小時以上的生產勞動。在巴馬,六、七十歲的年輕老人還算壯勞力,八、九十歲老人算半勞力,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才退出生產勞動。百歲老人從事生產勞動的年齡低,停止勞動的年齡高,幾乎是終生勞動。他們退出生產領域有一個從整勞力到半勞力、從半勞力到家務勞動的勞動量遞減過程。這一過程恰好與人逐漸衰老的生理過程相吻合。巴馬老人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極有規律,生活節奏長期穩定,這種行為方式與生理機能的自然規律合拍,長壽也就是自然的了。長壽老人大多住在半山腰,出門要上下坡,長期的登高運動無形中使腿部肌肉和體力得到鍛煉,對保持心、肺功能也有積極作用。巴馬人的飲食具有五低和兩高特點,即:低熱量、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高纖維。巴馬人習慣於吃粗加工糧食,主食以玉米、大米和薯類等雜糧為主,一年四季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肉、蛋、奶的攝入量都很少,新中國成立前因為買不起食鹽,當地人養成了淡食的習慣。舊社會生活艱苦,許多百歲老人至今保持不吃飽的習慣。他們多數人體形比較清瘦。營養攝取水平與他們的新陳代謝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