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的遺傳因子。在被調查的66名百歲老人中,約有1/3的人配偶也達到了80歲以上,其中,有三位的配偶尚在,分別為92、96和102歲,夫妻兩個人共同達到如此高的年齡實屬罕見。在百歲老人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人中,有明確死亡年齡者中,60歲以上者占78%,70歲以上者占60%,80歲以上者占33%,還有4人在90歲以上。11個百歲老人尚有兄弟姐妹12人,其中70~79歲4人,80~89歲2人,百歲以上3人。以上數據提示:在百歲老人的家庭中,存在家族長壽史現象。
其實,在巴馬老人的長壽經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平和愉悅的心態。平靜的心理、豁達的人生觀、溫和的性格,也促成巴馬人長壽。巴馬老人基本上都心胸開闊,沒有什麼精神負擔。他們對於生與死、名與利均能泰然處之。
大量的醫學研究證明,當人們的心理一旦擺脫了各種壓力之後,便可減少許多疾病的發生。巴馬百歲老人的經驗證實了這一點。人的身體,在生理上有五髒六腑,在心理上有認識、情感、情緒、意誌、個性,是一個由各種部件和因素有機組合而成的。這些部件和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當處於平和狀態時,人就獲得了健康,如果某個外物打破了這種平衡,如風寒,或是發生了某種心理變化,如長期的擔心、憂慮,打破了心理原有的平和,健康問題也就隨之而至。所以說保持心理的平和對身體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下降的老年人來說,保持心理的平和,就顯得更為重要。在心態平和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規律,使自己的生命在健康的軌道上前進。
巴馬老人不但心態平和而且樂觀開朗,在他們的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都令他們愉快,也並不是每件事都令他們滿意。比如在婚姻方麵,有2%的百歲老人離異,也有不少的百歲老人喪偶,過著獨居的生活。但這些生活中的不幸和生命中的缺失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依舊像往常一樣地笑著、唱著、勞動著。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的平和和豁達?原因就在於,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快樂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探尋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老年人明白,樂觀是健康的第一要素,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很難做到。比如,“今天是周日,兒子居然沒有來看我,我就生氣地覺得兒子真是不孝啊,誰說養兒能防老啊?”自己歲數大了,希望自己一上車就有年輕人給自己讓座,如果沒人給自己讓座就感到很生氣,哀歎社會公德何在啊?還有在對身邊沒有第三代的問題上,老年人也是經常的抱怨,其實這些都是老年人應該理解的事,兒子沒來看自己,可能是因為兒子忙,一時脫不開身;年輕人沒有給自己讓座,說明在年輕人眼裏你還不老,你還很年輕;沒有第三代可能是因為孩子們考慮到事業的問題等,所以老年人應該把看不開的問題看開,人生沒有什麼解不開的結,快樂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調查之後我們發現,在巴馬的百歲老人身上沒有什麼特別令人驚奇的地方。百歲老人的生活很平常,幾乎都是人所周知的事實。換句話說,百歲老人能夠活過百年,並非是件神秘的事,長壽並非可望而不可即。事實證明,長壽之路沒有單一的偏方,它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用一公式來表示的話,那長壽之密就應該是:
長壽之路=科學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優良的遺傳因子+健康的心理。
長壽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往長壽的鑰匙就掌握在你、我、他手中。實現長壽有賴於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