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唐詩數字的妙用(1)(1 / 3)

唐詩中數字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隻要用到詩中,就顯出機巧來。這些數字運用的巧,就讓詩句有了機趣和活力,從而增強了藝術性。

下麵我們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對唐詩中的數字運用作一研究闡釋。唐代詩人中,運用數字來描寫,抒情的非常多,李白的詩中用得最為普遍,特別是古風和絕句中更是機巧橫生,一個數字下來驚豔四座。杜牧在他的“二十八字”史論中運用的也十分頻繁,顯得精警流走;劉禹錫、柳宗元往往運用數字來表達強烈的感情;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用數字寫出邊塞風光的特點,奇壯豪邁。王維、孟浩然、白居易、韓愈、李賀、杜甫等大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都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數字,有的在一詩中,能用大、小不同的幾組數字,長詩如此,絕句中也是如此,確實把數字用活了。特別是有的詩人在寫詩中暗用數字,並且達到了生花的效果。

唐詩中,運用數字相當廣泛,有時一首詩中數字相連,一串一串的,有時數字相當大,有時數字相當小,有時用數字來寫人,有時用數字來抒情,各種藝術手法都能通過藝術化的數字表現出來。李白詩中的數字一般都較大,動不動就上千上萬,從一到萬他都用,在他的詩中數字基本上大多篇章都有,杜牧詩中數字雖不大,但用的頻率高,被後人譏為“算博士”,其實,不管數字用的多用的少,隻要用的巧,那就該用,稱為算博士又何妨!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連用十二組數字,由大到小,不一而足。特別是第三段中的七碗茶,從一到七的排列,其中還間有上千上萬上億的大數字。這七碗茶,每一碗都有每一碗的作用,第三碗茶下肚,竟然搜索枯腸、搜出五千卷文字,豈不想入非非,使人平添無限感慨嗎?第四碗喝下,輕汗散發,平生不平事一下子發泄出來,第七碗茶喝下已飄飄欲仙了,有兩腋生風的感覺,從而轉入為蒼生請命的思想。這七碗茶實際上起著“針線”的作用,極為熨帖地把上下文嚴密的縫合在了一起,如果沒有這一到七碗茶的作用,這首詩就大打折扣了。就不足以表達盧仝品茶的功力和內心風雲的騰挪變化了。劉叉的《冰柱》中連用八組數字,即使他的絕句《偶書》也用了三組數字,這些數字在詩中是不可或缺的,正是這些數字運用的圓熟,為唐代詩壇增色不少,引起蘇軾“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的讚譽。

徐凝的《憶揚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三”、“二”兩個數字用的很巧,明月朗照乾坤,並非獨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並非僅在月色上。寫詩要傳神,有時似乎不合常理,但卻有力透紙背的效果。這裏的三分、無賴的奇幻設想,就有如此效果。三分明月,令人想到謝靈運,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蘇軾《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中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亦妙。這些數字,都是不合邏輯的,但它們的藝術效果卻是驚人的。徐凝這兩句詩,後人讀之,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致使“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可見,數字用的巧妙,同樣具有感人的力量,同樣具有醉人的魅力。

數字被唐人運用得如此鮮活,其原因何在呢?其表現形式又是怎樣的呢?從總的情況來看,唐代詩人運用數字比前人多,比前人頻繁,並且巧妙程度也超過前人,從這方麵來講,他們寫詩運用數字也是一種藝術的追求,他們用數字是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精神體現出來的,這與唐人的個性相關,不拘一格,皆於創新,隻要有別於前人的藝術領域他們都勇於開拓,特別是藝術的處女地他們更是勇於開墾,表現出唐代詩人推陳出新的嶄新麵貌,數字在詩中的廣泛運用,正是唐代詩人的一種風韻、一種新氣象,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唐詩中運用數字的藝術性加以研究。

同樣是一般的數字,一旦被詩人選入詩中,就有了藝術化的力量,根據唐詩中運用數字的特點,本章想從以下幾方麵闡釋分析研究:一、以少總多;二、一與十的關係;三、數字誇張;四、數字對比;五、用數字寫情;六、用數字寫人。

一、以少總多

唐詩中的數字有時大、有時小,依詩人習慣、性情而定。有時僅用三兩輕輕一點,妙不可言,境界全出,顯得空靈多姿。如張祜的《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洲。”其中“一宿行人自可愁”是行旅之人獨居山樓的孤獨,無以成眠,所以詩人在朦朧月光中,觀賞江上潮落之景,猛一抬頭,幾點星火閃爍,脫口而出“兩三星火是瓜洲”,“兩三”說明距離遠,似隱似顯,看不明白,但也不是一點看不到,隻是“兩三”點燈火閃爍罷了。這是遠景,詩人用“兩三星火”一點染,使這幅夜江美妙的圖畫情趣頓現,也就是最動人處不須多,“兩三”點足矣。詩人用筆瀟灑空靈,引人入勝。庾信有“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也是以少勝多的範例,但太實了,而詩人的“兩三星火”是點綴在朦朧月色的夜江之上,就顯得格外明亮了。這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襯,形成一體,清美寧靜的境界就在兩三星火的動態中得到了極妙的渲染和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