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曾鞏和他的散文(2 / 2)

。又說:“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寄歐陽舍人書》)這就是說,古文家要對儒家之道博古通今,要德才兼備,文章要寫得好。文章要怎樣才能算寫得好?也就是文如何“貫道”?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雖說的是“良史”,其實也可看為古文作家。他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其任可得而稱也。”這就要求古文作家必須既是“聖人之徒”,又是能文之士。隻有這樣才能以文“貫道”,以文“宏道”。史傳文如此,碑傳文如此,傳記文也是如此。這樣,這“良史”當然可以認為是古文作家了。

他還充分認識到作品的社會效應。他說:“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善人喜於見傳,則勇而自立;惡人無以所紀,則以愧而懼”,“足為後法警勸之道”

(《寄歐陽舍人書》)。這雖講的碑銘一類,也實用於其他作品。

曾鞏這樣認識,這樣提出,他自己也就身體力行。他的文章,可以說篇篇不離先王先聖之道,字字句句都在按儒家標準去寫。這方麵有以哲學為基礎講治道的《列女傳目錄序》。它強調了周文王的“躬化”,即先“修身”,“齊家”,然後推而及遠,達到“治國、平天下”

的目的。有涉及文教、培養官吏的《宜黃縣縣學記》。有講禮製及其革新的《禮閣新儀目錄序》。有講射禮的《飲歸亭記》。有經世濟民的《救災議》《越州趙公救災記》《越州鑒湖圖序》。也有攘斥佛老(主要是佛)的文章,是從複興儒學和指斥浮圖危害國家民眾出發。還有一些其他內容的文章。

這些散文,注重實際,絕少空談,是“因事而發,言古今治亂得失,是非成敗,人賢不肖,以至彌綸當世之務,斟酌損益,必本於經。”(曾肇《曾鞏行狀》)這些務實性的作品,為研究北宋的曆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也是珍貴的文學遺產。

他的散文創作,素以“古雅”、“平正”見稱。作者的愛憎飽含於字裏行間,冷峻中透露著急切之情。他不重辭藻的浮華,樸實的字句中包含著褒貶之意。

他的散文講究章法嚴謹和布局的分明。無論敘事,或議論,都做到委曲周詳,節奏不急不緩,遣詞造句務求準確表達。思辯明晰,很具有代先聖立言的味道。這些構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他的散文長於敘事,文字簡練,善於在簡短的篇幅中容納豐富的內容,以精煉的文字敘述事情的本末。《禿禿記》是對知法犯法官吏的鞭撻,是對五歲小兒禿禿慘遭殺害的同情。七百餘字中,赦令的弊端,官吏的忠奸,眾生群象,無不畢現。正義與邪惡在作者的筆下都恰當地呈現在讀者的麵前。作者有含淚的敘說,有冷峻的斥責,有公正的頌揚和鞭撻。寫得有聲有色,曲折明晰,堪稱敘事佳作。

《越州趙公救災記》記述了趙抃救災的始末。一露早象

,就預先作了布置和安排。趙抃是作者心目中匡世濟民的良吏。他全局在胸,步步先作打算,然後在實施中隨時調整。

作者在冷靜客觀的敘述中,層次分明,不枝不蔓,異常有條理。

說理透徹,這是曾鞏散文的又一突出特點。他的議論文,立論明確,善於用充足的論據進行論證,並從不同側麵闡明事理,有極強的說服力。《上杜相公書》就是這樣的作品。

曾鞏散文又常寓說理於敘事之中,把說理敘事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手法,既能透徹說明事理,又可免於平鋪直敘,使行文波瀾起伏,饒有興味。《墨池記》《宜黃縣縣學記》都體現了這樣的寫作特點。曾鞏散文少用典故,多引證古代曆史事實作論據進行事理論證。這得力於他以五經為基而廣泛閱覽群籍。這也是古今有成就的文學家共同具有的特點。曾鞏以史家筆法來敘事、議論,這是他學習《春秋》寓褒貶、別善惡的結果。故行文客觀冷靜,愛憎分明。

曾鞏的文章在他在世時,就被讀書人傳抄並學習。明清兩代,他的作品是開筆學作文的範本。清代有名的桐城派學人則更是如此。今天學習他的散文,也還有借鑒價值。

但也應當指出,曾鞏關於寫作古文的有關主張及其創作活動,隻在費盡心機體現以文載道的作用。他忽略了文章生動描寫人物的作用。特別他對司馬遷《史記》的非難(《南齊書目錄序》),正是忽略藝術性的表現。這影響了後世一些古文家向藝術性方麵的發展,也是曾鞏散文做得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