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唐自高祖至哀帝凡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唐帝王不算武後,也是二十。今稱十八,前人指出,可能以為昭宗以後,政由朱氏(晃,又名溫、全忠)出,於是不再算數。[5]詘:屈服。使動用法,使自己屈服。[6]唐對百姓(主要是農民)的租稅徭役,實行租、庸、調法。[7]府兵:唐實行府兵製。即:唐設置六百三十四府,府率一軍,由拆衝都尉及果毅都尉統領。兵士征行及上長安宿衛,皆以遠近分番,分別隸屬於諸衛。出征時由臨時指定的主將率領。戰爭結束,則將歸於朝,兵散歸府。[8]尊:看重。本:農耕。末:商賈。[9]操:掌握。要要領。煩:煩瑣。[10]歸:歸屬。祿:俸祿。浮:虛浮。
[11]品:種類。治之體:治國的根本。承:繼承。[12]日以篤:一天天地深厚。癖:開墾(擴大)。[13]修:完善。安且治:安定和太平。[14]幾致弄措:幾乎達到刑法放置(不用)。[15]具:這裏是設置。庠序:學校。[16]夷:古代稱我國東邊少數民族。這裏泛指少數民族。政:政治。這裏當治理講。[17]務:追求。[18]唐虞:唐堯、虞舜。湯:商湯。文武: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19]率:大概,大約。[20]八元、八凱:八元:古代傳說中的八個才子。《左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凱:古相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凱。此十六人均幫助舜帝治理天下。[21]伊尹:商湯的臣子。幫助湯滅夏桀,並治理天下。[22]太公:又叫太公望,周初賢臣。薑姓,呂氏,名尚。初釣於渭濱,文王出獵遇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為武王師,後幫助周滅掉商紂,建立功勳,封於齊。[23]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殷後宋國貴族。在魯曾任小官,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去而周遊衛、宋、陳、蔡、楚各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於魯。他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古文經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由於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後就形成為一個儒家學派,對後世有重要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於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24]孟軻:公元前372—
前289年,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孫)門人的弟子。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使之更加係統化。他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主張法先王,反對法後王;提倡“仁義”,反對言“利”。他主張“性善”,主張“生而知之”,“萬物皆備於我”,反映了他的主觀唯心史觀。主張“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一治一亂”,反映了他的循環論曆史觀。著有《孟子》一書。
【譯文】
周成王、康王死後,人民生活沒有出現先王的太平盛世,反而一天天地陷入混亂,直
到秦朝,完全廢除前代聖王幾千年的法度。當百姓已推翻秦王朝之後,天下又歸漢朝統治。
漢王(劉邦)建立漢朝,更換了二十四位君主,東漢、西漢統治天下,流傳了四百多年。而漢朝大致是采用秦朝的法律製度,它如果改變了秦朝的某些法度,也多半參照了自己的意思,不是效法先王的法度,卻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的人是漢文帝罷了。但是,(當時能治理)天下的人才不夠,所以文帝仁愛的各聲雖然漂亮,而當世的法律製度也未能效法夏、商、周三代。漢朝滅亡後,強大的(政治勢力)瓜分了天下的土地。晉朝和隋朝雖然能夠合並天下為一統,然而統一不久就滅亡了,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麵不值得議論。代替隋朝的是唐朝,更換了十八位君主,流傳近三百年,他們在治國方麵,(社會呈現的狀況)沒有比太宗(李世民)做君主時興盛的了。(太宗)使自己屈服,聽從規勸,(用)仁慈之心愛人,可以稱得上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的了。他以租、庸、(調)來用百姓,以府衛兵製來用兵,按職責事務來用官,按才能(大小)來授任職位,用使道義興旺來影響習俗,用看重農耕來影響民眾。賦稅徭役有一定的製度,士兵、農民有一定的職業,官職沒有虛名,職務沒有冗事,人人習慣於好的行為,遠離商賈之事。使那些在上位掌握(法度)的人,(抓住)要領而不煩瑣;使那些向下麵收取的東西,少而容易供給。百姓有農耕之實,而戰備又存在;百姓有士兵的名分,又有農耕的利益在。事務有一定歸屬,俸祿的發放不虛浮;人才的種類不遺棄,治國的根本相延續。使民眾對廉恥(的感受)一天天地深厚,使他們的田地一天天地開墾(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