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些法度完善(並實行),那麼國家就安定和太平,廢棄這些法度,那麼國家就危險和混亂,這可以稱得上有(治理)天下的人才了。這些法度推行了幾年,糧食的價格低下,一鬥(米)低到四五文錢。住家戶有剩餘的積蓄,旅客有多餘的資財。人人自己看重自己,幾乎達到刑法放置(不用),這可以稱得上有治理天下的效果了。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天下的人才,又有治理天下的效果,但是(唐太宗)不能夠跟先王相提並論的原因,是法度的推行,跟先王相比還不夠完備;禮樂的設置,田畝的製度,學校的教化,跟先王相比還不夠完備;(太宗)親自參加到軍隊的行列中去,戰必勝,攻必克,天下人沒有誰不認為(他)勇武,但是,這不是先王所崇尚的。四方的其他民族,(相距)萬裏,他們從古代就沒有被治理過,現在沒有不服從(唐太宗)的。(唐朝,)天下沒有不認為強盛的,然而,這不是先王追求的。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各個方麵),得與失猶如這樣。

從堯帝、舜帝的太平盛世(過)五百多年,又有商湯的太平盛世;從商湯的太平盛世(過)五百多年,又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平盛世;從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平盛世(過)一千多年,才有(唐)太宗做君主。有(治理好)天下的想法,有治理天下的人材,又有治理好天下的效果。但是又因為(跟先王的法度相比)不完備,所以(唐太宗統治的時代)不能夠跟先王相比,而稱為最太平的時代。這也就是:人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呢,大致五百多年遇上一次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後呢,一千多年不會遇到最太平的時代。這不隻是百姓生在這個時期的不幸,讀書人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呢,如像舜、夏禹對於唐堯,八元、八凱對於虞舜,伊尹對於商湯,太公(薑尚)對於周文王、周武王,大致五百多年遇上一次太平盛世。(讀書人)生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後一千多年,即使(有)孔子的聖明、孟軻的賢能,不會遇上太平盛世。即使(唐)太宗做君主,也不可能必定在那個時代實現願望。這也是百姓生活在當時的不幸哪。所以論述(唐太宗治國)的是非得失情況,不隻是做百姓君主的人可以參考,有誌向(實行)先王之治而又想在皇上那兒做官的讀書人,可以作為借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