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錢糧怕不夠拿來辦這個。君王的財富藏在百姓當中,百姓有多的,君王就拿走,百姓不夠吃用,君王就補足,這道理是不變的。所以《論語》說:“百姓富足了,君王跟誰不富足呢?百姓不富足,君王跟誰富足?”百姓富足、充實而國家反倒貧窮,和百姓是餓殍,而國家反能夠保有財富的,從古到今沒有這種情況。所以《論語》又說:“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寧”,這是古今最緊要的告誡。因此,古代耕種二十七年,有九年的蓄備(糧),足夠用來防備水旱害,然後稱它叫“王政的成功”。唐堯時的水災,商湯時的旱災,百姓沒有饑餓而死的人就因這個緣故。現在國家倉庫的積蓄,本來就不隻是作為公家的費用罷了,凡是為百姓的事呢,即使倉庫沒有多的糧食,沒有多的錢財,還是要辦;至於賑濟災害,補救破壞,更是不能停止。何況現在倉庫的積蓄,還可以用,怎麼可以過分憂慮將來的不足,而看著百姓的死亡呢?古人有句話說:“剪指甲應該到皮膚,剪頭發應該到身體。”先王對於賑濟災害,頭發,體膚還沒有吝嗇的,何況身外的東西呢?況且,現在河北共有三十七個州、軍,遭災的是十多個州、軍罷了。其他州的田地,秋收很有希望。現在官府買進糧食,按常價每鬥增加一二十文錢,不隻是對賣糧的農民有利,他對於多買進的一百萬石糧的款也容易籌集了。每鬥增加一二十文錢,這是我權變一時的事情,是因為有要幹的大事情。用現錢給他的常價,用茶葉、香藥之類補他的虛價,這不過放棄一些茶葉香藥之類,籌集了幾十萬貫的錢,而賑災的費用就已經夠了。茶葉、香藥之類,跟百姓的生命相比,誰是可惜的?這是不待說出就可以知道的。花費五十萬貫錢,又隻是放棄茶葉、香藥一類的東西,籌錢幾十萬貫,就足夠用來賑濟一時的禍患,為天下安危著想,利害輕重,又不是難於明白的了。
隻看我們的賑災官吏能不能超越拘束的看法,能不能破除平常實行的辦法罷了。隻是,這時事情緊迫了,所以寫了這篇《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