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宜黃縣縣學記(2 / 3)

地方叫天下。後來天子統治的地方也叫國,雙音詞就是國家。學:學校,古代的教育機關。

[2]《詩》:《詩經》中國古代詩歌總集,由民歌“風”、宴會歌“雅”、祭歌“頌”三類共305篇組成。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從各個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形式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不少優秀篇章,描寫生動,形象鮮明,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3]《書》:《尚書》,即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上古時代典章文獻的彙編。古籍中也稱《書》。相傳為孔子編定。是認識和研究夏商周曆史的寶貴資料。[4]六藝:古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即:禮、樂、射、禦(馭)、書、數。也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及書寫、算術六方麵的學問和技術。[5]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是古代“樂”學習的內容之一。弦,指稱琴瑟。[6]洗爵:洗酒器。爵,古代一種酒器。[7]容:容貌,儀容。

[8]節:禮節。[9]舉措:動作。[10]鄉射禮:古以射技選士,辦法有二:一為地方行政長官在春秋兩季,在地方學校用射技選士;二為鄉大夫每三年對鄉吏進行一次射技考查,向王舉薦優勝者。這就是鄉射禮。[11]養老:古禮,對年老又賢德的人,按時用酒食供奉以表示尊敬和優撫。[12]恭讓:恭敬謙讓。[13]進材:舉薦人才。[14]論獄:論定官司曲直。論,定罪。獄,官司。[15]出兵:今天講“出兵”,文言講“出師”。這裏的“出兵”是“授兵”之意。古代藏兵器於宗廟,打仗時,先祭告,然後把兵器拿出來發給軍士,稱“授兵”。授捷:捷,勝利。授作給予、獻的意思,應是“獻捷”,用“授”不合禮法。作接受講,則“受捷”含有“受降”之意,則不宜用“授”而應用“受”。疑“授”字有誤。今姑按“授”:給予、獻理解。[16]友:同道之人,可譯為同學。惑:疑惑。

[17]勸懲:勉勵、懲罰。[18]率:標準,規格。[19]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叫中。即今恰到好處。[20]氣:氣質,氣勢。[21]堂戶:這裏指讀書之所。堂,階上室外稱堂。堂室有窗戶隔開。[22]履:實行、做。這裏是擔當。[23]修身:修養身心,即培養自身的道德情操學問。[24]大體:本質,要點。[25]斯須:片刻,一會兒。[26]洽:和諧,融洽。[27]謹:嚴格。[28]馴:通“訓”,教導、教誨。自然:這裏是循序漸進。

[29]措:廢棄,放棄。[30]為教:辦教育。極:標準。[31]製作:指教育製度和方法等。[32]自肆:放任自己。[33]臨:麵對。政:政治,政事。[34]樸茂:純樸美好。[35]漸:本作浸,浸染。這裏當熏陶講。[36]承衰弊:承接衰(世)弊(政) 。弊,破、敗、壞。[37]幾百年:差不多百年。按:北宋從公元960年趙匡胤(yìn)建國到宋仁宗(趙禎)皇祐元年(1049年)是89年。

[38]寓:寄住宿。[39]春秋釋奠:春秋二季用釋奠禮祭祀孔子。釋奠:備牲牢弊帛,置爵於神前而祭。以:通“已”。常:通“嚐” ,曾經。[40]某某:有時也稱某,古文中不具姓名的稱呼。有時是自己,有時是他人。此是後者。[41]賦:本義賦稅,這裏作動詞用,收繳。羨:多、盈餘。[42]積屋之區若幹:在一起的若幹間小居室。積:堆積。區:小室。若幹:不定量數。[43]序:隔開正堂東西夾室的牆。[44]從祭之士:陪祭的人。指孔子的弟子顏回、曾參、孫子思、再傳弟子孟軻等。從祭:陪祭。[45]翰林子墨之文章:指西漢揚雄及其他辭賦家的文章。揚雄所作《長楊賦》假借翰林主人與子墨客卿二人的問答為文,故以翰林子墨代稱揚雄及其他辭賦家的文章。[46]相基:察看學舍地基。會作:集中製作。[47]唱:通“倡”,倡導。[48]宜黃:縣名,今江西省宜黃縣。[49]威行愛立:行威,立愛。實行威嚴之法,樹立仁愛之心。[50]訟清事舉:訴訟(官司)處理清楚。事業興辦起來。[51]及:趁著。[52]教肄:教導、學習。[53]正心:使心正,不怒,不懼,不憂,不偏愛。大務:大政,大事。[54]鄉鄰族黨:鄉黨的鄰居和宗族。鄉黨,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五百家為一黨。

【譯文】

古代的人,從大夫統治的家,諸侯統治的國,到天子統治的天下都有學校,從小到長

大,沒有離開過學校。學校有《詩經》、《書經》、六藝,有彈琴、唱歌、洗爵,俯仰的儀容,上堂下堂的禮節,用來培養訓練身心、耳目和手腳的動作;又有祭祀、鄉射和養老的禮製,用來培養恭敬謙讓的品德;又有舉薦人才,論定官司曲直,接受武器、獻捷的規定,用來訓練自己辦事的能力。學校有老師、同學解釋疑惑,用獎懲來鼓勵進步,警戒不合標準的言行。學校從事的工作就是這樣。它的要旨,是務必使人人培養(好的)才能品性,不隻是防止他們思想行為不端正,胡作非為。人的品性雖然有剛強、柔弱、遲緩、急迫的區別,但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