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宜黃縣縣學記(3 / 3)

可以達到不偏不倚的“中”,而沒超過和達不到的情況。在學校可使他們識見高明,氣質充滿心胸,那麼在運用才幹時,處在前進、後退,得意不得意的時候,沒有不恰到好處的;臨到災禍、死亡變故,也不會動搖他的意誌。治理天下的讀書人,為培養自身作的準備就是這樣,要使他們知道天地事物的變化,古今太平混亂的道理,直到減少、增加、廢棄、新製(什麼政策)、(什麼應在)先、(什麼應在)後的關鍵,全都明白。他們在學堂上,四海九州的事務,萬代的策略都得到了,等到出來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排列在百官當中,任隨幹什麼,沒有不可以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一向所學習的就是這樣。

凡是人起居、飲食、動作這等小事,至於培養自身及治理國家、天下的要點,都從學習得來,不能片刻離開教育。那關於眼看、耳聽及四肢的活動,必須與內心融洽;那對開頭嚴格要求的,一定要使他們堅持到結束。用循序漸進的辦法培訓他們,期望他們通過長期積累(成大器)。唉!這是何等樣的高標準哪!所以那(好)習俗養成了,那麼刑罰就不用了;那人才已經培養成了,那麼,三公、百官就得到人選了;那製定的法規具長期性,那麼,中等才幹的人就可以保證執行;那習俗法規已深入人心,那麼即使世道變衰也不會混亂。辦教育達到這樣高標準的地步,它鼓舞天下,人不察覺卻追隨著它,(治理天下)難道還要花功夫嗎?

到夏商周衰落,聖人製定的教育製度和方法全廢棄了,千多年之間,教育上如果還有存在的東西,也不是古代的了。人對於自身的品德和行為,隻是放任自己,麵對政務,處理人的方法,向來本不講究。讀書人有聰明、純樸、美好的本質,卻沒有教養、熏陶,那麼不能培育成人才,就本該是這樣了。用沒有受過教育的,未成器的“人才”,充當天下的官吏,又承接衰敗世道之後,治理沒有教育過的百姓。啊!仁政不能施行,處理賊盜的案件積累很多的原因,不就是這個嗎?

宋朝興起已經差不多百年了。慶曆三年,天子謀劃當代的政務,把學校教育擺在優先地位,於是天下的學校才建立起來。正當這時,撫州的宜黃縣還未有學校。要學習的讀書人,互相領著寄住在撫州,聚集起來講學。第二年,天下的學校又廢棄了,讀書人又都散了離開,而春秋兩季用釋奠之禮(祭祀孔子)的事已寫進了政令,曾經在廟宇中祭祀孔子,(現在)廟不再修理。

皇祐元年,恰巧縣令李詳先生到來,才提議建立學校。而縣的讀書人某某和他的學生都自認

為可以在學校發憤攻讀了,沒有不互相鼓勵和為這事奔走的。所以那木料不收繳而有多的,匠人不待發動來的也不少。學校建成了,集中在一起的房屋有若幹間,門和夾牆的位置端正,讀書人住的地方都夠了。積在一起的器具有若幹,而祭祀、飲宴、食宿所用的都具備了。

學校正殿上供奉的塑像,孔氏以下,陪祭的人也都齊備了。學校的書,經書、史書,諸子百家,以及辭賦文章等,不必向外麵尋找。那看地基、集中材料、匠人修建的經過,總計若幹天罷了,多麼周詳和迅速啊!

正當四方學校初廢的時候,官吏們議論,本認為辦學校的事,是人情不樂意的。等到看見這個學校的興建,是在那廢止學校幾年之後,隻是那縣令一倡議,全縣四方地界之內響應並謀劃這事的人,像怕趕不上似的。那麼,說人心不樂意辦學校,它真是這樣嗎?

宜黃縣辦學校教育的人,本來多是好的讀書人。李先生做縣令,施政威嚴,樹立仁愛之心,官司審理清楚,事業興辦(得力),他的政務又是好的。趁著有好縣令的時候,順著那向往學校教育和發憤攻讀的習俗,興建教育學習的場所,以至於必需的圖冊,書籍、器皿、用具,什麼都有,用來培養棟梁之才。即使古代的製度、方法等離現在遠了,但是聖人的經典都存在的,他們的學說可以考察,他們的法則可以探求,讓那些讀書人相互學習而弄明白,禮製、音樂、儀節、文采周密得很,本來有不能照著去做的原因。至於那使思想端正,培養自身的道德、情操、才幹,是治理國家、天下的大事,那就使他們進取罷了。假如一個人努力學習,推廣到一家;一家努力學習,推廣到鄉黨的鄰居和宗族,那麼全縣的好風俗就會形成,人才就產生了。教化的施行,道德的回歸,不是離開人很遠的事,可以不努力進取嗎?宜黃縣的讀書人來請我說:“希望您(對宜黃縣縣學)有篇《記》。”我於是寫了這篇文章。(這天是)十二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