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這篇文章寫《醒心亭》名字的由來及遊覽的快樂情趣。但主要表現的是對歐陽修為

人及道德文章的稱頌。“醒心”之意不隻是喝醉了,遊累了,來清醒一下,輕鬆一下,更含有深刻的寓意。於是,文章翻上一層,寫歐陽修的樂趣所在是君聖、民足、士賢的盛世。接著,作者推崇與歐陽修相遇的重大含意。這裏,作者雖未寫出,卻暗用孔子向往大同盛世及夏商周三代聖王而自歎未趕上的事(《禮記·禮運》),說後人也會自歎未趕上遇見歐公。

這就把歐陽修捧上了當代第一流聖賢的寶座,也抬高了自己的地位。這是文章深層次的樂趣。所以作者最後以能從歐公遊,喜且幸,以名得托歐公文後喜且幸作結就是很自然的了。這充分體現出作者構思行文的巧妙。

【原文】

滁州[1]之西南,泉水之涯[2],歐陽公作州[3]之二年

,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之意。既又直[4]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5]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6],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7]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8]雲。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9]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10],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以寄意於此也。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歎,然後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辭托名於公文之次[11],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注釋】

[1]滁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滁縣。[2]涯:岸邊。[3]歐陽公:歐陽修。作州:歐陽修慶曆五年做滁州行政長官,帶“權知軍州事”銜,兼掌軍事,簡稱知州。

[4]既:副詞,不久。直:麵對。[5]即:來到,就到。[6]嘉:美,美好。[7]灑然:這裏是水灑過的樣子或水洗過的樣子。[8]韓子退之《北湖》詩:韓退之(名愈)的《北湖》詩。其詩是:“聞說遊湖棹,尋常到此回。應留醒心處,準擬醉時來。”

[9]優遊:悠閑自得。無為: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10]隅(yú):角落。[11]文辭:文章。托名於公文之次:把名字托付在(歐陽修)公文章的後邊。次,在排列上次一等的。公文,指《豐樂亭記》。

【譯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岸邊,歐陽(修)公任本州知州的第二年,構築了一座亭子叫“豐樂”

,親自寫了篇《記》來體現那名字的意思。不久又在麵對著豐樂亭的東麵幾百步的地方,選擇了山的高處,建了一座亭子叫“醒心”,叫我寫篇文章記它。

凡是歐陽公和滁州的客人來遊,那必定就到豐樂亭來飲酒。又醉又累了,那必定就來醒心亭眺望。在這兒見到群山互相環繞,雲氣互相滋生,曠野無邊無際,草木眾多,泉石美好,使眼睛看到的是新鮮的,耳朵聽到的是新鮮的,那麼,那心兒水澆過似的清醒,更想久留這兒,忘了歸家。所以就憑它這情景取名字,用韓退之先生的《北湖》詩中的詞語和意思。唉!“醒心”可以說善於從山水之間獲取樂趣,用它給亭子取名來體現那實際意義,又是最好的了。

雖然是這樣,(歐陽)公的樂趣,我能說出來。我們的君王悠閑自得,在朝廷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治理國家;我們的民眾吃用充足,在下邊沒有遺憾的事;天下的讀書人都是優秀的棟梁之才;夷狄、鳥獸、草木的生活,都得到它們應該得到的了,這就是歐陽公的樂趣了。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的旁邊,怎麼能使歐陽公快樂啊?這隻是歐陽公把樂趣寄托在這上麵罷了。像歐陽公這樣的賢能之人,韓退之先生死了幾百年後才有。現在同遊的客人,還不知道歐陽公是難遇見的。百年、千年以後,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看了歐陽公的事跡,想要拜望他,就會有沒有趕上的感歎,然後才知道歐陽公難遇上。那麼。凡是在這裏同遊的人,怎麼可以不感到喜悅和幸運呢?而我呢,又得因為文章把名字托付在歐陽公文章的後邊,難道又不感到喜悅和幸運嗎!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