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這篇《墨池記》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請求寫的。

文章緬懷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逸事,告訴人們:世間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靠勤學苦練,不是“天成”的;任何一技之長都非常可貴,值得人尊重。至於“深造道德”,更要“以精力自致”才行。

本文寫得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它先敘述墨池的所在、形狀、來曆。接著論述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原因,是苦學。最後推論“欲深造道德”,更要奮發致力於學。本文主線是記墨池,其中穿插有適當的議論,如王羲之是否真到過臨川,臨池學書,王盛書“晉王右軍墨池”於楹間的用意,以及“仁人莊士遺風餘思”長期影響來世等。或與“墨池”有聯係,或與要表達的主題相關。這樣寫,波瀾起伏,饒有趣味,使這篇“小”文夭矯多姿。

【原文】

臨川[1]之城東,有地隱然[2]而高,以臨於溪[3],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4]而方以長,曰王羲之[5]之墨池者,荀伯子[6]《臨川記》雲也。羲之嚐慕張芝[7],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8]?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9],而嚐極東方[10],出滄海[11],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12],而又嚐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13],則其所能[14],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15]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16],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17]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18]者邪?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19]王君盛恐其不章[20]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21],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22],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釋】

[1]臨川:宋撫州臨川郡,今江西臨川縣。[2]隱然:高起的樣子。[3]以:連

詞,同“而”,而且。臨:靠近。溪:回溪。[4]窪然:凹下去的樣子。[5]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是我國有名的書法家。他亦善詩文,但不及書法有名,後世稱“書聖”。[6]荀伯子:公元378—438年,南朝宋潁川潁陰(今河南省許昌市)人。曾任臨川內史,著《臨川記》六卷,已佚。[7]張芝:?—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省酒泉)人,東漢書法家,擅草書,世稱“草聖”。王羲之很欽慕他的書法,曾與人書曰:“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酷愛)之若是,未必後之(趕不上他)也。”[8]信然:可靠。邪:同“耶”。[9]強以仕:勉強地做官。據《晉書》本傳載:王述與王羲之齊名,羲之看不起他。後羲之為會稽內史,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為揚州屬郡,羲之恥為述下級,稱病去職,誓不再仕。[10]極東方:遍遊東方。據《晉書》本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11]滄海:此指東海。[12]徜徉(cháng yáng):安詳地漫遊。肆恣:任情盡意。[13]“羲之之書”句:據《晉書》本傳載:王羲之的書法,始未有奇,不如書法家庚翼,郤愔。晚年造詣極高,“嚐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歎服。[14]所能:所擅長的,指書法。[15]天成:天然生成,意即生下來就具有這種本事。[16]及:趕上。[17]固:本來。[18]深造道德:在道德上深造。[19]教授:學官名。宋於路、府、州學皆置教授,主管教育所屬生員。[20]章:同“彰”,顯著。[21]一能不以廢:一技之長也不湮沒。[22]仁人莊士: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莊士,莊重正直之士。遺風餘思:留傳下來的好風尚、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