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 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開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譯釋】
考察回顧曆史,得知聖人在天地之間乃平民百姓中的先知先覺。聖人觀察陰陽二氣的開合來給萬物命名,知曉生死道理,掌握萬物的始終,考察民心民情,通達人的心理變化狀態,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而把握住各種事物的關鍵環節。所以聖人處在天地間,從古到今,所用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萬事萬物的變化無窮無盡,但都是有條不紊,各按其道。有的陰、有的陽,有的柔,有的剛,有的開放,有的閉合,有的鬆弛,有的緊張。所以聖人把握住事物的關鍵,審察事物的前因後果,權衡其輕重緩急,比較其技巧優劣長短,而後借物舉事。
人有賢良和不肖、聰明和愚笨、勇敢和怯弱、仁義和不仁義之分,在氣質上是有差別的。根據這些,就可以開啟,可以閉合,可以進用,如要辭退,可以使之卑賤,可以使之尊貴,一切都靠無為來進行對待。
【悟語點撥】
天下的事物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按照一定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正因為這樣,所以要掌握各種事物獨特的變化規律,而後以不同的方法因時、因地去對待它們,順其自然即可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