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階段:通過心理培訓變得淡定,從刺客轉型為謀士
曆史在轉型,人的心理也要轉型,張良這孩子的心理卻停留在戰國刺客的階段,不行,得培訓。蘇軾嚴重懷疑圯上老人是個隱居君子,其實應該是有個地下反秦組織,派出一位心理輔導大師對張良進行火線培訓。
培訓方法很簡便,就是扔鞋子,然後叫張良下橋撿拾,撿了還得穿上,然後以兵書為誘餌,又以不能早起為理由訓斥張良。公雞還沒打鳴就叫人起來,這不擺明是折騰人嗎?折騰人的課程就是挫折教育課。張良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這是一堂特殊的課,在撿鞋子、在趕赴早約的過程中,那些亡國的仇恨,那些博浪沙投椎的魯莽,都一一從他腦海中湧現,湧現一次,檢討一次,於是張良的氣質變化了。聰明人,一堂課就行,老人上課的目的就是“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課程的結束語就是:“孩子,你要淡定。”這個目的達到了。
成熟階段:張良成為劉邦的心理輔導師
通過圯上教授的培訓,張良同學的心理素質和工作素質都達到了最佳水平,於是投身於反秦戰爭、楚漢戰爭的洪流。
項羽PK劉邦,樣樣都比劉邦強。為什麼輸給劉邦?就是因為心理素質輸給劉邦。項羽太優秀了,百戰百勝,勝利太多,就喜歡露鋒芒,鋒芒太甚導致心理脆弱,看到自己這麼優秀,對手卻像蟑螂一樣滅不了,拍下去了又爬上來,而且力量繁衍得越來越大,玩得這樣辛苦,心裏於是不免抓狂,居然說出要和劉邦單挑的蠢話。
劉邦卻淡定得很:哥們,我們隻鬥智
劉邦的心理素質是誰教出來的?是張良。
張良不隻是謀士,也是心理輔導師。圯上老人塑造了張良的素質,張良又塑造劉邦的素質。當初劉邦被圍困,伸長脖子等著韓信來救場時,韓信救兵不來,卻來一封要求封為代理齊王的信,劉邦憋不住了,破口大罵。
關鍵時候,張良踩一下他的腳替他的情緒刹車,輕輕幾句話,劉邦這個高素質學生立刻淡定下來,腦子裏沸騰的熱氣慢慢恢複常態,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
而作為劉邦的對立麵,項羽這孩子的教育有問題,他叔教他劍法,教他兵法,教他文法,卻不曾有心理培訓。
劉哥曰:事業,要用心去傳授;勝利,要用心去享受;失敗,要用心去承受。心很重要。事業強,能力強,未必心強,易驚易怒易躁,最終落下敗局,楚霸王是也,年羹堯是也。說得潮一點,心要淡定,如果不淡定,就會蛋疼。故而六十多年前西柏坡的一句話——戒驕戒躁,不僅是革命年代的一個總結,也是飽讀幾千年人心後的一個總結。
秦瓊賣馬是一場人生成長課
有朋友問我,為何不寫寫《說唐》裏的故事?我初聞而失笑,所謂《說唐》,是說書評書類的東西,是最離譜的戲說隋唐史,登不了國學大堂;繼而遲疑,說書、評書也是中國傳統說唱文化,自然也應納入國學範疇,國學何必固步自封?久之而慚愧,自以為讀過幾本經史子集就瞧不起民間說唱,其實我等草根百姓,曆史觀何嚐不是由“說唐”“說嶽”“楊家將”熏陶而成的?
話本評書的成功,不在於它說英雄的輝煌,更在於它說英雄的落魄,更在於它描述了英雄落魄之時的不能移、不能淫、不能屈,它跳出了勵誌的膚淺層麵,承擔了塑造民族人格的使命。
在這方麵,最典型的莫過於《秦瓊賣馬》。史上並無“秦瓊賣馬”,但我相信,雖無此事,卻有此情,有此義。
雖然落魄,但隻要不苟且,你就是英雄秦叔寶
列位看官,今天不從秦叔寶說起,卻從我家說起;不從我說起,卻從我出生之前說起。話說我父母,都是知青,下放歲月,艱難苦辛。
我娘懷我,連油葷都不曾見得半滴。一日,我父對我娘說:“娘子,你且忍耐,待為夫去城裏買些豬蹄,與你補身。”我娘道:“相公但去,盼你早回。我母子離不得你。”我父與生產隊請得一日假,急急步行五十華裏入城,於肉食品公司購豬蹄一對,剩些碎錢,心裏思量:娘子與腹中兒,急切盼我歸,今日莫省錢,搭車早回。
於是去縣汽車客運站買票,不想車已坐滿,且又是最後一班,還不售站票。我父叫聲苦也,找到站長訴求:我娘子將生產,天可憐見,買得豬蹄,將補身子,早早回家,免得掛念。站長找到司機,代為訴說:這位同誌是知青,響應號召支援農村建設的,你行方便則個。司機大怒,拿一張藤椅,坐於停車場中央,叱喝:“今日我不開車了,看哪個敢跟我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