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先蛋疼後淡定(5)(1 / 3)

狄仁傑也不能例外。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把他下了大獄。這個時候的形勢比他小時候在家中讀書麵對差佬嚴峻多了。狄仁傑要麵對生死榮辱四個關節。來俊臣拷問狄仁傑:說,你謀反沒有?狄仁傑該怎麼招供呢?否認?那好,等待你的就是一連串致死的嚴刑。這是生死考驗。承認?士大夫講究的是氣節,你屈服淫威,出來還好意思混嗎?這是榮辱的考驗。

狄仁傑表現了驚人的定力和應變能力。他的供詞如此:“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這個供詞有講究。首先,他承認“反是實”,就是說“謀反是事實”。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命是鬥爭的底線,先保命。這個就是能分清主次,識大體。

但在承認的前麵還有話,意思是:武氏的周朝新建,用的都是新一套,我是唐朝舊臣,甘心接受誅戮。但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在新政權眼裏,隻要是唐朝舊臣就是謀反者,不管有沒有實際作為,這不就正好說明我狄仁傑也沒有主動與新政府作對,謀反罪是被動犯的嗎?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被“謀反”了。這又等於沒有招。

這段邏輯嚴密、波瀾暗生的供詞表麵招供了,其實又沒招供,既保命又保名節,過了生死榮辱這個大關口。

混在職場:憑能力立身,善打心理戰

趁著已經招供、主審官麻痹大意的當口,狄仁傑將自己的冤情寫在棉被布裏頭,設法托人帶出去,傳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得知,釋放了狄仁傑,並恢複其官職。

狄仁傑怎能保證獲得武則天的信任,重新走入職場呢?這就是狄仁傑的心理功夫了。武則天正處於一種矛盾和尷尬的地步。一方麵,武媚娘固然為了清除異己不惜殺人如麻,但是另一方麵呢,她接手李家王朝,也打心眼裏想打理好它,要打理好就需要人才。而當時能擔當大任幹點事情的管理層都是李派人馬。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隻能小心翼翼起用夫家留下來的官僚係統。

狄仁傑就是李家王朝遺留下來的優秀官員,他吃準了武則天這種內心裏顧著為娘家奪江山,但又不得不倚重夫家舊管理人員的媳婦當家心理,相信自己最終能安然渡過難關,重新被起用。

狄仁傑政治生命中最輝煌的一頁是在武則天時期翻過的,當然也是武則天給了他最大的發揮餘地。

但在那個男權當道的封建社會,狄仁傑處於這樣的境遇是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的。如果他不將武則天對帝國的控製權奪回來,再轉移到李家,他可能將遭身後罵名,這也是一個危機。

狄仁傑此時隻能以無形的手法實現自己的目的。此時的情況就是:武則天年紀大了,心思從對娘家的扶持漸漸轉向自己的兒女。這是每一個小媳婦都經曆的心路曆程。狄仁傑抓住這一點,長期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反複渲染母子恩情,一位老母親哪裏經得起這樣的親情攻勢?

狄仁傑又很有節奏感。在長期細致的工作之後,他猛然一擊,將武則天的心理防線徹底擊垮。公元698年2月,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要求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猶豫著。狄仁傑說:“陛下,請您想想,百年之後,是您的兒子給你立廟,還是您的侄子給你立廟呢?”

狄仁傑提醒武則天,你再怎麼偉大,還是處在男權社會的包圍當中,身後的待遇還是按照男權社會的遊戲規則進行。年事已高的武則天越來越重視身後待遇,她的心理防線終於被狄仁傑擊潰,向男權規則讓步,不久接回來自己的兒子——廬陵王李顯,作為國家的儲君。

劉哥曰:狄仁傑一切職場智慧都來自於他的定力。如今的孩子終究也要走入職場,怎樣去麵對職場的壓力和變數?我們沒法設定將來職場的形態,但可以設定孩子進入職場的狀態。淡定就是最好的狀態。有定力才有應變能力,有應變能力才有工作能力,有工作能力才有說服力。定力的培養比才藝更重要。

明朝的淡定經適男是怎樣煉出來的

雖說娃哈哈老總宗慶後四十多歲才開始創業的事跡,一次次鼓勵我立誌不要在財富上甘於平淡,然而,當我也年過四十的時候,在內心深處還是偷偷給自己貼上了“經濟適用男”的標簽。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性格也決定財富,像我這樣性格懶散、不善商業經營、隻喜歡埋頭讀書、寫點文章的老男人,對於財富,就不要做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