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先蛋疼後淡定(5)(2 / 3)

帶著這種心態再去讀《儒林外史》,目光就不再為驟然暴富的範進師兄停留,而是格外留意書中那種恬淡而堅強、不太在意功名、但做人很執著的儒林經適男。

我們來看看儒林經適男的人生軌跡。

二十四歲以前:至少有個過得去的文憑有一門吃飯的本事

今天的這位主角,姓虞,名育德,字果行,世代生活在江蘇常熟一個叫麟紱鎮的小村鎮。爺爺是經濟適用男,教私塾教到八十歲;老爸也是經濟適用男,還是教私塾,教到生命的盡頭。到虞育德同學這一代時,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命運軌跡的跡象。時機未到,功力不足,勵誌也白搭,還是繼續在教私塾的道路上發展下去吧。

虞同學十四歲沒了爹,但虞老爸的雇主——祁太公,本著人道精神,繼續雇用小虞同學當家庭教師。生存不成問題了,十四歲的經適男,接下來該怎麼發展呢?

盡管隻是區區經適男,但在他的人生中,照樣少不了導師。這位導師就是祁太公。祁太公給小虞同學定下了以後人生發展的規劃:

一、雖然是經適男,但要有文化品位。常熟有個詩詞大家叫雲晴川先生,文筆天下第一。祁太公趕緊地送小虞同學去雲晴川先生那裏學古文詩詞。文藝才華,最好在十八歲以前就能搞掂。虞同學正是在十七八歲具備了較高的文藝修養,經適男不會太俗了。

二、要有找飯吃的本事。祁太公見小虞同學的文藝修養差不多了,於是適當地潑一盆冷水:詩詞雖然好,但當不了飯吃,學點特長吧。於是,小虞同學跟著老祁伯伯學了點地理風水之類的玩意。好,虞同學在二十歲以前有了吃飯的本事,經適男不會挨餓了。

三、要有一份過得去的文憑。雖然教的是私塾,但總得有教師資格證。祁太公指示小虞同學,趕緊地考個童生秀才之類的文憑,“你還該去買兩本考卷來讀一讀,將來出去應考”。也就是說買些模擬試卷,應付功名科舉。別以為明清兩朝考科舉就是讀《四書五經》,那時候的參考書和模擬試題也是很重要的,甚至還出現專門編參考書和模擬試題的行業。小虞同學埋頭複習,到二十四歲那年終於有了正式文憑,當了秀才。

有了證書果然不同,鄰村的人也來聘用他教書,年薪三十兩銀子。這下就應該叫虞老師了。

四十歲以前:家庭穩定,收入不高但細水長流,適當回報社會到虞老師二十六歲時,祁太公做主,娶了早年定好的黃家女兒。結婚資金從哪裏來?虞老師很具備經適男特色:祁太公替他在財務上做主,拿出當年薪水中剩下來的十幾兩銀子,再從明年薪水中預支十幾兩銀子,兩個數目一湊,就把婚事給辦了。

居住方麵,小夫妻首先是借住,寄宿在祁太公家裏。接下來是租房,到二十八歲那年,手頭有二三十兩銀子的盈餘,於是在祁太公附近租個三房一廳。這一階段是經適男虞老師一生中最艱難的階段,本來這點收入居家過日子還尚可,但要考慮到虞太太生兒育女,體弱多病,常年吃藥,將醫藥費一項算進去,生活質量大降,“每日隻吃三頓白粥”。

好在虞太太的身體似乎也在貧窮中磨礪得強大起來,到三十二歲那年一下子好了,把醫藥費給省下了。這邊一省,那邊卻沒了。虞先生在新的學年裏沒有接到新的聘用書,生活費沒了著落。

經適男倒是很淡定,做了一段很經典的總結:每年的收入固定為三十多兩銀子,有一年卻隻收到二十多兩銀子,心裏就著急,明年的開支該怎麼辦?結果到明年四五月份時,意料之外地又多收了兩三個學生,那學費正好補上原來收入的不足。如果某一年講課多得了幾兩銀子,超過年均水平,心裏正高興,結果又意料之外地來幾件事情,把多賺的銀子給花掉了。這其實也是靠技術吃飯的人的財富規律,不會驟然暴富,但細水長流,靠自己的技術及時換取生存資本。

虞老師感歎:“可見有個一定,不必管他。”虞育德意識到自己的財富進出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不足的時候,會來一個額外的補充;盈餘的時候,會來一個額外的消耗。既然如此,不妨淡定些,“不必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