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懂所以被玩死(4)(2 / 3)

我們去唐朝嚐嚐吧!

吃貨的悲喜劇:宰相貪路邊小吃,也有因此丟前程者

第一個吃貨:宰相劉晏。讓我們來到公元8世紀70年代的長安城。五鼓時分,即拂曉4點左右,街道上冷空氣彌漫,天空連蒙蒙亮都說不上,國相劉晏的車駕就上街了。在唐朝做中央幹部不容易,4點就洗刷完畢,去朝廷值班了。估計這位宰相大人還有點睡眼蒙矓,味覺卻不朦朧,什麼香味?是街道邊的餅店飄出來的香味,“勢氣騰輝”,熱騰騰,香噴噴。那種餅,叫胡餅,西域傳過來的。

堂堂內閣總理被個街邊的胡餅吸住了,哈喇子飛流直下三千尺,遙見胡餅在前邊。

唐朝那時代官吏平民有別,不可能像奧巴馬總統那樣親自去打包買廣東美食。劉晏自己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車去買,於是吩咐生活秘書下車去買了幾個,“使人買之”。剛剛出烤爐的餅,炙手可熱,就跟劉國相當時的權勢一樣。劉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來,也不顧大唐中央幹部的麵子,就著啃,帶著滿嘴滿臉的餅渣,樂嗬嗬地對一起等著去上朝的同事們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這則美食故事來自唐朝韋絢寫的一部談話記錄《劉賓客嘉話錄》,據說都是詩人劉禹錫侃大山的全程記錄。作者韋絢是長安人,劉禹錫也是有身份的人,應該是可信的。而且從人之初、性本“饞”的天性去推測,應該八九不離十。

到底這胡餅怎麼個好吃法,讓堂堂國相不顧臉麵?翻閱《唐語林》,有豪華版胡餅的生動記載,請吃貨們務必忍住口水,看下麵的記錄:用羊肉一斤,一層一層鋪在和好的麥粉當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餅的隔層中夾放椒和豆豉,“潤以酥”,用酥油澆灌整個巨無霸餅,然後放入火爐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時候就取出來吃。麥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噴薄而出,強大得連一代國相也招架不住。

劉晏領導吃路邊小食,大為失態,倒也無事。不過上溯回半個世紀到武則天時代,一位叫張衡(注:並非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幹部就沒他幸運了。

張衡先生是朝廷的四品官員,本來不是正規國家幹部,帶點編外的性質,不過終於熬到要轉公務員編製,升三品的地步,“合入三品”,檔案也放到提升一檔裏麵去了。升官之前最緊要的是不要出事,張衡也小心翼翼地不做出格的事。然而,還是出事了。且說有一天,張大人退朝回來,經過長安的商業區,路旁餅店一批蒸餅剛出爐,“路旁見蒸餅新熟”,饞得實在不行,心中在做著天人之爭:不行,我是國家幹部,跟這些個小商小販交易,豈不是失了國家的體統?哎呀,熬不住啦,實在太香啦,不就吃一個蒸餅嗎,又不是貪汙腐化,行賄受賄,對我的前程又有什麼影響呢?

最後,舌尖的欲望戰勝國家的體統,張先生下馬買了幾個香噴噴的蒸餅,美滋滋地騎在馬上啃起來,“遂市其一,馬上食之”。殊不知,張大人的政治前途就止於這幾個餅子了。他好歹是個公眾人物,朝廷大員在大街上買蒸餅吃的非先進事跡傳開來了。沒想到街邊買零食的事,大唐政府的紀檢委員也管,專門負責糾風的禦史在武則天麵前奏了他一本,我猜意思大概是:你張衡作為大唐政府的有臉麵的幹部,居然不顧身份,跑去路邊混到群眾中去吃垃圾食品地溝油,你對得起國家給你的待遇嗎?

武則天也覺得挺丟臉,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編外幹部出身,不準進入到三品大員的階層,徹底喪失政治前途。你知道這損失有多大嗎?

在唐朝,宰相也才是三品,他喪失了進入最高行政管理層的機會。這個吃貨,真是舌尖上小不忍就斷送前程。不過,從人性的角度而言,好吃才是王道,什麼三品官銜於我如浮雲,但願張衡先生能如是安慰自己。

這則美食故事出自《朝野僉載》第四卷。

美食傳奇:漢堡包比房子大,馬鞍墊能做成美食

有吃貨就必然有滿足他們願望的好廚師。令人拍案稱奇的是,除了專業的廚師,自唐始各朝代的政界和軍界都有一批善於烹飪的大師級人物。

在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將軍,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尊姓大名,但記載了他吃貨的行徑。這位將軍以美食家的眼光看待天下萬物,他認為,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吃的,“每說無物不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