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學會放棄,你才能走得更遠(2 / 3)

年輕人聽從了大師的話,他放下了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了。

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能夠放棄是一種跨越,學會適當放棄,你就具備了成功者的素質。

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糊塗智慧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之心視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則是一種胸襟和肚量。因此,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

宋朝的呂蒙正,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人群裏突然有人大聲譏諷道:“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呂蒙正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走。與呂蒙正同行的幾個官員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了是誰,那麼一生都會放不下的,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呂蒙正之所以能成為大宋的一代名相,其根源正是他有能“放下一切榮辱”的胸襟。正如我們人生路上一樣,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會有得意、失意的時候,世上沒有一條直路和平坦的路,又何必癡求事事如意呢?如果煩憂相加、困擾接踵,對身心隻能有害無益。

我們應該保持樂觀豁達、心靜如水,讓一切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且須從心底經常及時剔除。心房常常“打掃”,方能保持清新亮堂。正如我們每天打掃衛生一樣,該扔的扔,該留的留。心靈自然會釋然,繼而做到,胸襟開闊,積極向上,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瀟灑。

日常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此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

詩人泰戈爾說過:“當鳥翼係上了黃金時,就飛不遠了。放棄是生活時時處處應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對待生活的轉機,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選擇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隻有學會選擇和放棄的人才能夠徹悟人生,笑看人生,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一位在某醫院工作、年僅二十多歲的女孩,由於長達五年的戀愛失敗了,她選擇了自殺,那個女孩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心地善良,孝順父母,而且有著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在沉痛的哀樂聲中,女孩的白發蒼蒼、心力交瘁的老父老母更是痛不欲生,生前的親朋好友也都低聲哭泣為之惋惜,那個人也淚流滿麵。那個女孩在人生的轉折處作了一個錯誤的抉擇:她選擇了在痛苦中靜靜地離去,在靜靜的離去中擺脫痛苦,然而,這個女孩的這種做法卻給活著的親朋好友留下了更多的痛苦。

人生為何不看開一點呢?其實,如果她能看得開,能夠放下心頭的這個包袱,事情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在許多時候,我們都會討論一個共同而永久的話題:“人的一生該怎樣才能夠讓自己擁有快樂?”從鄉野莽夫到名人聖賢,各個階層、不同經曆的人都會有各自獨特精辟的觀點:“有的人會以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為樂;有的人會以不斷進取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樂;也有的人會以不擇手段來滿足一己之欲為樂……”其實,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快樂,隻有卸下裝在身上的包袱,隻有用心來體驗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5.該鬆手時就鬆手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他離開自己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離開村莊時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這樣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當他換洗衣服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帶著這塊布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這隻老鼠經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因為出家人永遠不許殺生,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帶回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聽了流浪漢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最終,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小心,手裏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光了,一顆都沒有剩下。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理智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讓我們從猴子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後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順利抵達彼岸,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包袱”果斷地放下。

6.隻有放棄才能專注

中國有句老話: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是的,隻有放棄才能專注,才能全力以赴。去除那些對你是負擔的東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覺得無味的事情。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反對大家去努力奮鬥,隻是說相對於無止境的成就來說,一個人達到個人所能及的成就也就可以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所以就每個人達到何種成就來說又是不同的。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名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問題的。與其看著自己奮鬥一生的東西毀於一旦,不如過一種平穩、安定的日子,這樣的生或也未必就不比大起大落好。這是一種生存哲學,也是一種生存藝術,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過得充實,過得快樂。

有一位房客,他回到自己的住處後,發現他的房東正在挖屋前的草地。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走上前去問:“你要挖掉這些草嗎?它們是那麼漂亮,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呀!”

房東說:“是的,問題就在這裏。我每年要為這草地花去幾百個小時。每年春天我要為它施肥、鬆土,夏天又要澆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種。”

後來,房東在原來的草地種上了一些柿子樹。到了秋天的時候,柿子樹上掛滿了一隻隻紅彤彤的“小燈籠”,可愛極了。這些柿子樹不需要花什麼精力來管理,使房東可以空出時間幹些他真正樂意幹的事情。

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會讓你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開始新的追求,成為一個快樂明智的人。有些人不願放棄,是因為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客觀事物或者不能正確地審時度勢。放棄不應是心血來潮的隨意之舉,也不是無可奈何的退卻策略,而是對客觀情況的縝密分析,是沉著冷靜、堅強意誌的結果和體現,正確的放棄是成功的選擇。

下麵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故事,他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和選擇放棄。

1976年,英國探險隊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時卻遇上了狂風大雪,如果紮營休息,惡劣天氣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而繼續前行必須放棄隨身的貴重物資和寶貴的資料,還要在食物缺乏、隨時有失去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前進10天。這時,退役軍人萊恩率先丟棄了所有的隨身裝備,並和隊友們忍受著寒冷、饑餓和疲勞,相互鼓勵著不分晝夜地行走,最終,他們隻用了8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安全地帶。

適時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人的執著常常被奢望所鼓舞。世間太多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我們苦苦追求與向往,成為活著的一大目的,殊不知我們在不斷擁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為金錢所累,為名利所累,而最終付出的將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適時放棄,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7.拿得起,放得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非常大的誘惑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得”,也沒有絕對的“失”。也許你得到了一個蘋果,卻失去了一個梨;也許你失去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你卻又得到了一個溫馨的家庭。

有首禪詩吟詠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個人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度量。以一顆平常心去麵對生活,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比如說,你愛上了一個人,而她卻不愛你,你的世界就微縮在對她的感情上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衣裙細碎的聲響,都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為你快樂和痛苦的源泉。有些時候,你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或可能出於盲目自信,或過於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是盡管不斷的努力,卻遭來不斷的挫折,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世界上有許多事,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實現的,有的靠緣分,有的靠機遇,有的我們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來欣賞。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的就要學會舍棄。

歐洲金雕習慣於在高山懸崖上築巢,它用尖利的喙和強壯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窩,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時候,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活活地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金雕的做法很難讓人理解,但是麵對殘酷的饑餓,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會全部餓死。其實,這是物競天擇的必然,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放棄麼?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為什麼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可見,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選擇就是拿得起,放得下。隻有這樣,你才活得輕鬆而幸福。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崔琦的成功,也是因為他們勇於放棄的結果。

“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這種觀念深深影響著楊振寧,他於1943年赴美留學,並立誌搞一篇實驗物理論文。於是,由費米教授安排他,跟有“美國氫彈之父”之譽的泰勒博士做理論研究,並成為艾裏遜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艾裏遜實驗室裏的成員戲稱楊振寧是爆破專家:“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楊振寧不得不正視自己: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經過激烈的思想交鋒,再加上泰勒博士的關懷和支持,楊振寧放棄了寫實驗論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調整到理論物理研究上,從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假如他一條道走到黑,恐怕“楊振寧”至今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符號。

而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幫忙。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崔琦放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為他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舍得,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隻有舍得才會有另一種獲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舍去城市的舒適;要想穿越沙漠,就得舍去咖啡和可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舍去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舍去眼前的虛榮。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智者帶著一個年輕人打開了一個神秘的倉庫。這倉庫裏裝滿了放射著奇光異彩的寶貝。仔細一看,每個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字紋,分別是:正直,快樂,驕傲,煩惱,痛苦,愛情……

這些寶貝都非常漂亮,非常迷人,年輕人見一件,愛一件,抓起來就往口袋裏裝。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的沉。沒走多遠,便覺得氣喘籲籲,兩腿發軟,腳步再也無法挪動。

智者說:“孩子,你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麵的路還長著呢!”

年輕人戀戀不舍地在口袋裏翻來翻去,不得不咬咬牙丟掉兩件寶貝。但是,寶貝還是太多,口袋還是太沉,年輕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一次又一次咬著牙丟掉一兩件寶貝。丟掉了“痛苦”,丟掉了“驕傲”,丟掉了“煩惱”……口袋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年輕人還是感到它很沉,很沉,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一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