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智者又一次勸道,“你再翻一翻口袋,看一下還有一些什麼東西可以丟掉。”
年輕人終於把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丟掉了,口袋裏隻剩下“謙虛”、“正直”、“快樂”、“愛情”……一下子,他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和快樂。但是,他們走到離家隻有一百米的地方,年輕人又一次感到了疲憊,前所未有的疲憊,他真的再也走不動了。
智者說:“孩子,你看還有什麼可以丟掉的,現在離家隻有一百米了。回到家,等恢複體力還可以回來取。”
年輕人仔細想了一會兒,拿出“愛情”看了又看,戀戀不舍地放在了路邊。
他終於走回了家。可是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高興,他在想著那個讓他戀戀不舍的“愛情”。智者過來對他說:“愛情雖然可以給你帶來幸福和快樂。但是,它有時也會成為你的負擔。等你恢複了體力還可以把它取回來,對嗎?”
到了第二天,他的體力恢複了,按著昨天的路返回去撿來了“愛情”。他真是太高興了,他歡呼,他雀躍。他感到了無比的幸福和快樂。這時,智者走過來觸摸著他的頭,舒了一口氣:“啊,我的孩子,你終於學會了放棄!”
放棄,是一種境界,是自然界發展的一種必由之路。漫漫人生路,隻有學會放棄,才能輕裝前進,才能不斷有所收獲。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寶貝”,但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在某些時候一定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度量;拿得起是可貴,放得下是超脫。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
人們常說:“舉得起放得下的是舉重,舉的起放不下的叫做負重。”為了你前麵的掌聲和鮮花,學會放棄吧。放棄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你的人生之路也會變得輕鬆和愉快。
8.舍得是一種生活的哲學
有一首老歌,其中有這樣幾句歌詞:“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
季節是因為放棄了寒冬才迎來了花香滿園的春天,也因季節放棄了美麗的春天和火熱的夏季才有了果實累累的金秋。放棄並不一定是失去,放棄的同時也有收獲,看什麼事情都不光看過程,同時也要看結果。
也許在舍去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欲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隻有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才有可能獲取開啟人生成功之門的鑰匙。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馬克思年輕時的夢想是做個詩人,也曾經努力寫過一些詩(後來他自稱是胡鬧的東西),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並不在這裏,便毅然放棄做詩人的夢想,轉到社會科研上麵去了。如果他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那麼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肯定要失去一顆閃耀的明星。
奧多爾夏賓是俄羅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他19歲的時候,來到喀山市的劇院經理處,他想加入合唱隊,但他正處在變嗓階段,結果沒被錄取。七年以後,他已成了著名歌唱家。一次,他認識了高爾基,給他談了自己青年時代的遭遇,高爾基聽了,出乎意料地笑了,原來就在那個時候,他也想成為該劇團的一名合唱演員並被選中了,不過很快他就明白,他根本沒有唱歌的天賦,於是退出了合唱隊。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本來是學醫的,後來發現了自己有寫詩的天賦,就當機立斷,放棄了醫學,把自己的整個生命投入到詩歌中。他雖然隻活了二十幾歲,但他為人類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人生之中有時我們擁有的內容太多太亂,我們的心思太複雜,我們負荷太沉重,我們的煩惱太無緒,誘惑我們的事物太重多,大大的妨礙我們,無形而深刻的損害我們。
不懂得放棄的人,在生活中總將兩眼盯在眼前的標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臘月的濃霧,模糊不辨方向。就隻管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頭,越走路越窄,最後不知不覺鑽進了牛角尖。然後便一味地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於是青春美麗的容顏與悠悠歲月擦肩而過恰如風過竹麵,雁過長空,就像蘇東坡的一聲人生長歎:“事如春夢了無痕。”
舍不得放棄的心緒,像一莖寂寞的蘆葦,獨立在夜風中守望,把自己幻成一季秋色,再從煙黃的舊頁中隻能握住一把蒼涼……。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為人處世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想要獲取所有的權錢職位,什麼風頭利益都要去爭,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上,所以舍得舍得,舍去了才能有所得。
舍得,是一種精髓;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9.不要留戀眼前的花朵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隻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
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長,前麵尚有更多的花朵,懂得放棄,放棄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美好,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
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錘百煉的人最後的結局是大不相同的,後者可能成了珍品,前者可能成了廢料,就如下麵的寓言所闡述的道理一樣。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曆一下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第二塊石頭不屑地說到:“不,何苦呢。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湧而下,曆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它依然義無反顧執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仍然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舒懷,享受著盤古開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過了很多年以後,經過風霜雪雨的洗刷,曆盡世塵的千錘百煉,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第二塊石頭聽說後,有些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現在它也想投入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後得到像第一塊石頭擁有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曆那麼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瘡痍滿目、傷痕累累,還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它便又退縮了。
後來,人們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了身碎了骨,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第一塊石頭,選擇了艱難坎珂,懂得放棄眼前的享樂,最後它成了珍品,成了石藝的奇葩。可惜的是,第二塊石頭不僅成了廢物,而且最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相反,漢代皇戚齊王劉肥卻是明智之人。
漢高祖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當了皇帝,呂皇後成了呂太後。呂太後見劉邦死了,就大肆鏟除異己。她將戚夫人砍掉手腳,挖去雙眼,熏聾兩耳,灌下毒藥,然後又把她扔到廁所裏,稱為“人彘”。朝廷的大權都由呂太後一人把持。
劉盈當皇帝的第二年,齊王劉肥來看望他。劉盈聽說哥哥來了,非常高興,就吩咐擺酒招待,並且讓哥哥坐在上頭,自己在下麵作陪。呂太後看了非常不高興,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麼能坐在下麵呢?於是,她就叫人斟了兩杯毒酒遞給劉肥,讓他給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見齊王劉肥起身,也跟著站起來,拿過另一杯毒酒,準備兄弟兩人幹一杯,呂太後一看很著急,她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劉盈手中的酒撞潑了。劉肥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呂太後想置他於死地,所以回到住處後,很害怕。這時,手下有人獻計說:“太後隻有當今皇上和魯元公主一兒一女,當然對他特別寵愛。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卻隻有幾個城。如果您能向太後獻出一郡,把它作為公主的領地,太後一定會很高興,你也就免除危險了。”
劉肥覺得有道理,就照著這位謀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陽郡送給了公主,太後果然非常高興,就這樣,劉肥平安地離開了長安。
劉肥以放棄了一座小城的代價,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這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達觀、開朗的心,就會使平凡黯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那種曾有過的莫名的憂傷和生命的空無,會使一生猶如過客。不要留戀眼前的花朵,前方的路還遠,前麵的世界還很大,前方的鮮花開得更燦爛……
10.放得下,才能走得遠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非常愛自己的戀人,很怕失去對方,因此,她就無時無刻不監視著男朋友,最後弄得男朋友心煩意亂,提出要和她分手,這使她非常傷心。她母親是一個很有哲學家氣質的人,她聽說了女兒的煩惱後,把她帶到了海邊,捧起一捧沙子對女兒說:“孩子,你看,我輕輕地捧著它們,它們會漏掉嗎?”女兒看了一會兒,一粒沙子也沒有從母親手中滑落,就搖了搖頭。母親又接這說:“我再用力抓緊它們,你看會漏掉嗎?”說完,就用力去握沙子,奇怪的是,她握得越緊,沙子從指縫裏漏得越多、越快,不一會兒,所有的沙子就都從母親的手中漏光了。這時,女孩突然明白了:愛情和沙子一樣,握得越緊,就越容易失去。
對於每個人來說,放棄一段戀情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讓你心動的歲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個背景已漸行漸遠,又何必要在一個地點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靜地後退一步,天涯何處無芳草,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麵對、去追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選擇、去割舍。為人處世,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例子實在是太少,你在得到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另外的一些。在得與失當中要想做出正確的選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沒有一種豁達的心態,那麼不管怎樣幸運的人,他的人生也不會真正完美、快樂。因為即使是出生於帝王之家,或者含著金鑰匙出生,也不可能永遠隻是獲得,而從不失去。這就需要人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但要有敢於為獲得而拚搏的勇氣,更要有當失去時能夠放棄的豁達。
獲得,並不是非要我們事事精通,無所不能;放棄,也並不是要我們去憤世嫉俗,遠離紅塵。為人處世當中,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能夠入得其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要出得其外,不被一些事情所牽絆。隻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會成為一個快樂而充滿魅力的人;隻有做到這一點,你才會擁有一個成功而幸福的人生。從這個層麵上來講,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獲得又不斷失去的過程。
列夫·托爾斯泰曾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從早晨開始,你從這裏往外跑,跑過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就都歸你。於是,那個人拚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盡管他在太陽落山前跑了回來,但已經累得精疲力竭了,一頭栽倒就再也沒起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指著那個新墳,對周圍的人說:“一個人要多少地呢?其實這麼大就夠了。”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告誡人們,在得與失的這個問題上不可過於強求,而且是在啟發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去思考一下:什麼是得,什麼是失?
人們總想多得一些,結果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也失掉了。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那個人,一心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而不知他所失去的將是自己最為珍貴的生命。
林語堂言:“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擁有的,並割舍不實際的欲念。”要想拿起更多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學會適當地放下,如果你什麼都想要得到,最後隻會變得一無所有。
人生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放棄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標尺,而能否成功並不是要你得到什麼,而是要你放棄什麼。放棄也許是無奈的,放棄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你的每次放棄都將無愧於自我,學會了放棄你才能夠向成功的彼岸邁進,在不斷的放棄與選擇中展現出真正的自我。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師範院校上學時就非常癡迷音樂並有相當音樂素養,剛剛畢業時,他問父親:“我是當教師呢,還是做歌唱家?”他父親回答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羅蒂選了一把椅子——做個歌唱家。經過七年的努力與失敗,帕瓦羅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過了七年,他終於登上了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坐上了世界歌壇巨星的寶座。
選擇職業需要舍棄,舍棄其他椅子,而隻選擇其中的一把。人在麵臨選擇的時候是脆弱的,但目標隻能確定一個,這樣才會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將其攻下。確定了目標選定了路,不管路有多崎嶇,同行者怎樣寥寥,你都要忍受孤獨和寂寞將它走完。尤其在誘人的岔路口,你必須不改初衷,有心無旁騖的堅定信念和超然氣度。
人生是艱難的航行,絕不會一帆風順。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當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