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刻苦勤奮,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獲(1 / 3)

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最短路徑,也是實現夢想的最好工具,無論是在富裕還是貧困的環境中,隻要你肯勤快做事,付出你的努力,你就一定會有收獲,因為天道酬勤。

1.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最短路徑

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最短路徑,也是實現夢想的最好工具,無論是在富裕還是貧困的環境中,隻要你肯勤快做事,付出你的努力,你就一定會有收獲,因為天道酬勤。

台灣的電腦專家兼詩人範光陵先生,在美國獲得斯頓豪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獲得猶他州立大學的哲學博士,後來又專攻電腦,很早寫出一本《電腦和你》的通俗讀物,暢銷於台灣和東南亞。他又在國際上奔走呼號,推動成立電腦協會,舉辦電腦講座,召開電腦國際會議,到處發表關於電腦的演講。由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泰國國王親自向他頒發電腦成就獎,英國皇家學院授予他國際傑出成就獎。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的人物,剛畢業到美國時也是靠打工吃苦混出來的。開始時,他在一家叫湯姆·陳的餐館,做一份打雜的活。

每天工作11個小時,一周工作6天,餐館中最髒最累的活全得幹,月薪為280美元。

倒垃圾、刷廁所、洗盤碗、切洋蔥、剝凍雞皮……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餐館裏的人大大小小全是他的上司:大廚、二廚,連資深雜工全都是上司,誰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動輒訓斥或隨意作弄。

“笨蛋!這麼笨的腦子,還是什麼留學生!”

虎落平陽被犬欺,龍遊淺灘遭蝦戲!範先生不但能吃得起大苦,而且還得受得起侮辱,這就不光是毅力,而且還與他胸揣事業雄心分不開的。

他在兩年裏打過各種各樣的工——洗盤碗、收盤碗、做茶房、端茶送水、賣咖啡、做小工、做收銀員、售貨員……

他曾窮到口袋裏沒有1分錢,整天隻喝清水,咽麵包屑,但心揣雄心的他仍然不停地思索著,摸索著,想找出一條路來。

後來,他掙了錢,上大學,念研究生,獲得了企管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了電腦專家和詩人,他圓了自己的夢,實現了他的理想。

世界上的事,從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怕吃苦,圖安逸,成不了大事。請想想,哪位傑出人物不是吃得人間許多苦方才奮鬥出來的?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的枕頭是用圓木做的,他讀書困倦時就枕著圓木睡覺,隻要一翻身,枕木就會滾走,人就會驚醒,他用這種方法來強製自己,擠時間刻苦讀書。

據說前蘇聯的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也睡這種圓木枕頭。估計馬雅可夫斯基不會知道司馬光睡“警枕”,不是有意模仿別人,但英雄所見略同,為了警策自己,想到一塊兒去了。

為了早起,司馬光、馬雅可夫斯基用圓木枕頭警醒自己。要成就大事業,總得有激情盎然的雄心,總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許多既不乏情商又不乏智商的優秀的人才就因為缺少勤奮的習慣,缺少堅忍的毅力這樣一個要素而不能成就事業,這不是社會的責任,不是環境的錯,不是命運的錯,而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一種自我放棄的錯。

科幻大師凡爾納,他一生寫了幾十部科幻小說,有《海底兩萬裏》、《地心遊記》、《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氣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等。這些小說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國,他本人也成為科幻小說的開山祖師。但是,在很長時間裏,他寫的科幻小說送到巴黎的好幾個出版社,都被退稿。一封又一封的退稿信曾經使他精神崩潰,氣得他拿起書稿扔到火爐裏去。坐在一旁的妻子眼疾手快,從火爐裏撿出書稿,和顏悅色地勸丈夫不要泄氣,自會有識寶的人。好在凡爾納確是一匹千裏馬,又有從善如流的性格。果然,再投一家出版社,那裏的編輯看好,答應出版。出版之後,大受讀者歡迎,大受好評。這家出版社又向他要稿子,他便把堆在屋裏的書稿一部部送去,都一一出版了。

這一段文壇佳話道出了筆耕的艱難,道出了毅力的重要,道出了有壯誌雄心者即使遭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也切不可氣餒,勝利就在堅持之中!

很多人想找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當眾裏尋它千百度之後,發現“勤”字,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習慣之一。

古時有位姓王的青年,是個大戶人家的子弟,從小就事愛道術,他聽人說嶗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前去學道。

王生在清幽靜寂的廟宇中,隻見一位老道正在蒲團上打坐,隻見這位老道滿頭白發垂掛到衣領處,精神清爽豪邁,氣度不凡。王生連忙上前磕頭行禮,並且和他交談起來。交談中,王生覺得老道講的道理深奧奇妙,便一定要拜他為師。道士說:“隻怕你嬌生慣養,性情懶惰,不能吃苦。”王生連忙說:“我能吃苦。”老道便把他留在了廟中。第二天,王生在師父的吩咐下隨眾人上山砍柴。

這樣過了一個多月,王生的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繭子,他忍受不了這種艱苦的生活,暗暗產生了回家的念頭。

又過了一個月後,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還不向他傳授任何道術。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辭說:“弟子從好幾百裏外的地方前來投拜您,不指望學到什麼長生不老的仙術,但您不能傳些一般的道術給我嗎?現在已經過去兩三個月了,每天不過是早出晚歸在山裏砍柴,我在家裏,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老道聽了大笑說:“我開始就說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聽老道這樣說,隻好懇求說,“弟子在這裏辛苦勞作了這麼多天,隻要師父教我一些小法術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問:“你想學什麼法術呢?”王生說:“平時常見師父不論走到哪兒,牆壁都不能阻隔,如果能學到這個法術就滿足了。”

老道笑著答應了他,並領他來到一麵牆前,向他傳授了秘訣,然後讓他自己念完秘訣後,喊聲“進去”,就可以進去了。王生對著牆壁,不敢走過去。老道說,“試試看。”王生隻好慢慢走過去,到牆壁時被擋住了。

老道指點說:“要低頭猛衝過去,不要猶豫。”當他照老道的話猛向前衝,真的末受阻礙,睜眼已在牆外了。王生高興極了,又穿牆而回,向老道致謝,老道告誡他說:“回去以後,要好好修身養性,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說完,就讓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中自得不已,說自己可以穿越厚硬的牆壁而暢通無阻。他妻子不相信。於是,王生按照在老道處學的方法,離開牆壁數尺,低頭猛衝過去,結果一頭撞在牆壁上,立即撲倒在地。

生性懶惰,卻還想得道成仙,這無疑是異想天開。懶惰不改,要想獲得成功,必定會碰壁的。如果說王生的遭遇是一個懶惰者的遭遇,那麼王生所得的教訓就是所有懶惰者的教訓了。

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在每個成功者的身上,他們都有著勤勞的習慣。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裏,人才雲集,競爭對手強大。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壓力,潛移默化地催人上進。

我們每一個健康生活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向成功,都想在成功中領略一道人生的美景,而成功又不是輕易予人的。而隻有那些隨身帶上勤奮習慣的人,才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幸福與快樂。

2.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假使你不能成為高山上挺拔的蒼鬆,那麼就做山穀中最美好的百合花。成就不在於事業大小,而在於盡心盡力地去做。

如果我們是智者,要記住一句:“成功是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血汗。”如果我們是愚者,更要記住:“勤能補拙,更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勞動。”歌德說:“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後的東西,都是對真理的熱愛。”海涅說:“人們在那兒高談闊論著天才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鏈那樣地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聯結起來。”

顯然,“精心勞動”,“耐心”,熱愛真理,勤奮,對工作的堅持性,都在實踐中促進了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可見,在研究成功者的智能結構的時候,不能忽略其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叫人格因素。俗話說:“勤能補拙。”勤奮學習,堅持不懈,愚笨的人也可以變得聰明起來。有學者曾查閱過世界上53名學者(包括科學家、發明家、理論家)和47名藝術家(包括詩人、文學家、畫家)的傳記,發現他們除了本人聰慧以外,還有以下共同的人格品質:勤奮好學,不知疲倦地工作;為實現理想,勇於克服各種困難;堅信自己的事業一定成功;爭強好勝,有進取心;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可見,在文藝和科學上卓有成就的人,並非都是智力優越者。這與其本人主觀上的艱苦奮鬥,克服困難是分不開的。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家道貧寒。他曾想當演員,劇團經理嫌他太瘦;他又去拜訪一位舞蹈家,結果被奚落一番轟了出來。他流浪街頭,以頑強的毅力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

高爾基的童年,也並未表現出某種天才的特質。開始他想當演員,報考時,未被看中;他偷偷地學習寫詩,把寫下的一大本詩稿送給柯洛連科審閱,這位作家看了他的詩稿說:“我覺得你的詩很難懂。”高爾基傷心地把稿子燒了。在以後漫長的浪跡生活中,他發憤讀書,不斷積累社會閱曆和人生經驗,終於成為蜚聲文壇的文豪。

安徒生和高爾基成長的道路說明,藝術才能有極大的可塑性。人才成長的非智力因素方麵較多,有的表現為社會責任感,理想和誌向,順應時代潮流;有的表現為個人心理和人格特征,如:有誌氣、有恒心、有毅力、不自卑,在成績麵前永不止步;還有的表現為人生道上的機遇。

研究名人的成長道路,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的。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英國的牛津,他年輕時就身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氏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講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他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轟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霍金還在1988年4月出版了《時間簡史》,此書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奮換來的,大思想家孔子為了取悅母親,挑燈夜讀,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才學會了母親教給他的生字。他的繼承人孟子也不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孟子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兒子,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才使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即使有一定的天分,如果後天不努力,到頭來也會變成一個碌碌無為之人。我們還記得王安石的《傷仲永》吧,天分極高的仲永因為後天不努力,最終才華白白浪費,落得個和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的下場。

所以,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在成才道路中,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學識、才能、特點,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努力爭取主客觀默然契合。實踐告訴我們,成功永遠光顧那些為理想付出了心血的實幹家。

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春種秋收,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是做事、成就事業的一個不可更改的法則。凡事要成功,必須經過艱苦的奮鬥,隻有養成勤勞的習慣,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獲。

3.勤奮的汗水是不會白流的

如果說人世間有天才存在,那也隻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多了那份百分之一的靈感,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來澆灌成功之花的汗水。無數事實證明,隻有勤奮和刻苦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阿春和阿來是高中同學,高考的成績也不相上下,同時考入了某大學,但就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阿春的母親突患急症而入院急救,經查診為腦溢血,因搶救及時而無生命危險,但卻從此成了植物人。這無疑給那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造成了重創,望著白發愁眉的老父和躺在特護間裏的老母,阿春決定放棄學業,以幫老父維持這個家的生計。為了償還給母親治病欠的債,他決定出去打工。

在建築工地上,阿春起初是個苦力工,由於有些文化底子,經理有意要阿春到後勤去搞搞預算什麼的,但後勤是固定工資,收入穩定但不高,阿春就請經理給安排在一線賺錢多點的崗位。在工作期間,阿春邊幹邊學,不恥下問,很勤快,對任何不懂的東西都向有關的師傅請教。在實踐中虛心學習,使阿春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幾種主要建築工程必備的技術。但這隻是實際操作知識,阿春又利用那點有限的休息時間,購置了些建築設計、識圖、間架結構等有關書籍資料,開始在蚊子叮燈光暗的工棚裏學習。

偶爾與阿來通信,他在信裏給阿春描述大學的生活如何的豐富多彩,信上說,大學裏可以和同學處對象,進舞廳,同學們可以到校外去聚餐野遊喝酒。阿春寫信說自己打工的條件很苦,沒有機會上大學了,勸阿來要珍惜那裏優越的學習機會和條件。阿來回信說在大學裏學習一點都不緊張,學的隻要別太差,一樣會拿到畢業證的。